本报讯 “种藕十多年,还是第一年种植水稻。你看,这些晚稻已经进入破口期,估计亩产800公斤不成问题,谢谢村里帮我修复了农田水系。”望着长势正旺的单季晚稻,新埭镇鱼圻塘村种藕大户汪玉安眼中充满了希冀。
汪玉安这片面积超150亩的稻田属于粮食生产功能区,但因为地势较低,10多年来一直承包给种藕大户汪玉安种植莲藕。今年上半年,村里与汪玉安签订了“退藕还田”协议,经过整治,及时种上了单季晚稻。
鱼圻塘村是新埭镇莲藕种植较多的一个村,全村目前面积2000多亩藕塘,除了低洼田外,其中近一半涉及粮食功能区。自启动粮食生产“非粮化”整治工作以来,村里成立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块做好摸底排查,对需要整治的地块登记造册,并做好相关政策宣传,根据承包合同,分步推进整治工作,目前全村已有面积210亩藕塘完成了整治,种上了粮食作物。
而在星光村窑滩自然村落“退塘还田”项目施工现场,这几天,挖掘机、铲运机等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窑滩自然村落“退塘还田”项目涉及面积40亩鱼塘,计划投资50多万元,通过填土平整、修复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开发任务,使原先的鱼塘变成可种粮食的“粮田”。
“这片鱼塘涉及3个,已经有10多年了,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着手开发改造,现在1个鱼塘正在施工,剩下的2个鱼塘到10月中旬干塘后,全面进行填土还田。”星光村党委委员胡冬杰说,全面完成开发改造后,村里将统一发包给种粮大户种植粮食作物,不但将推进粮食扩面增产,也一定程度壮大村集体经济。“退塘还田之后,既增加村里的粮食种植面积,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比如原先鱼塘承包租金在每亩600元,变成水稻田后,租金能涨到每亩1000元。”胡冬杰说。
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稳粮保供的核心区,确保其种粮属性是实现农业增产丰收、保障百姓“米袋子”的重要基础。新埭镇共有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3.9万多亩。今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不少粮田被用于种植苗木、瓜果,养殖水产等情况,新埭镇镇村两级全力出击,积极投身整治专项行动。按照荒地、苗木、水果、鱼塘等,分类分型制订不同整治方案,第一时间对清理腾退的地块实施平整,统筹水系、路网等基础农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非粮化”整治。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退林还田、退藕还田、退塘还田共计面积1734亩。
“各村将以非粮化整治为契机,将村庄发展规划、美丽田园建设、特色产业调整等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梳理规划村庄发展空间,根据‘新增控制一批、到期清退一批、借机清理一批、流转经营一批’的工作思路,坚决遏增量、减存量,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耕地恢复粮食生产,让更多的‘良田’回归‘粮田’,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新埭镇副镇长蒋连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