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老师

课堂上的老师与学生(金睿敏 摄)

这七个夏天里,盛满了一张张稚嫩又青春的脸,装满了一筐筐细碎却珍贵的回忆。

我一直记得你们的美

■朱俊惠

又是一年开学季,站在教室里,看着窗外一脸朝气的学生们背着书包并肩而行、雀跃吵闹的身影,才惊觉我已经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走了七年。我的故事总是从夏天开始,那些隐藏在光影里的许多看似平凡的小事,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片深深浅浅的印记,它们向来害羞,不经常出现,但每到枝叶葱茏的盛夏,光影错落间,总能散落下一些小片段,让我细细回味。

我还记得七年里最初的两年,我的第一任语文课代表,那是个笑起来特别灿烂的女生,总是会在拿作业、问作业的时候,随手帮我理好因为忙碌没有时间整理的办公桌。她还总会絮絮叨叨地说,等她毕业了这桌子可咋办哟。第二年的盛夏,她拿着毕业证书,看着我那像往常一样一桌子散乱的书,随手拾起收好,然后和我郑重地道别。再后来,我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教师生活,办公桌也不再杂乱无章,可每次收拾桌子的时候,总是能想起那个女孩子。

第三年的夏天尾巴,我又多出一个身份——班主任。于是,我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全世界最可爱的班,我记得每一个孩子灿烂大笑时候的样子,记得每一次运动会上响亮的年级第一名,记得每一次考试他们都拼尽全力的努力,记得班上最腼腆的女生在周记本里字迹端正地写下“老师,我可真喜欢你”,更记得那年夏天在蝉鸣声中大家哭着道别的狼狈身影。那一年班上一个调皮的男孩给我写了封长长的信,信里他说:“这三年,您对我们撒过的唯一一个谎,就是您说会陪着我们三年。朱老师,我们真的很想你。”是的,我没能实现初一给他们许下的诺言,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夏天,我选择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支教。

支教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那个特殊的夏天,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巨大的孤独感牢牢地笼罩着我。

好在很快我便开始了教学工作,从第一天跨入班级到最后一节网课结束,从夏天到冬天又回到夏天,时间轮转里的每一堂课,中文学校的华裔孩子们都努力地学习着。他们总用带着意大利口音的普通话,认真而大声地朗读着课文,但在我们看来简单的读音,到他们嘴里便显得拗口无比。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生指着“官船来往乱如麻”,怎么也读不清“an”“ang”,但他执拗地不肯放弃,于是我陪着他一天天练习。疫情时的网络授课也依然坚持。就在我完成外派任务即将回国的前两天,顶着夏日热浪,他戴着口罩全副武装地来到我的宿舍楼下,向我大声地展示着那句“官船来往乱如麻”,流畅、完全听不出口音,那瞬间我被震撼了,为他的仪式感、更为他对中文的深切情感。同时让我感动的,还有意大利疫情刚开始时那个哭着害怕我因为疫情回国,没法继续学习中文的女孩,以及最开始不乐意上中文课到后来把中文书宝贝似地藏好的小男孩……就在这与孩子日常接触的一点一滴里,我深深感受到“发扬中华文化”这几个字背后的意义。那个夏天,我不仅收获到一群可爱的华裔孩子,而且更让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如今,我的教师生活走在第七个夏天的尾巴上,在这七个夏天里,盛满了一张张稚嫩又青春的脸,装满了一筐筐细碎却珍贵的回忆。在我有关夏天的故事里,有他们的身影,现在是,以后也是,永远未完待续……

九月,您好

是啊,我的学生一茬一茬已成才,我已经在教他们的儿女,而我依然阳光而年轻,真好。

■胡丽平

上午七点半,校门口,学生就陆续来了。在家长们的眼里,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那就是最安全稳妥的地方。校门口的值班,从七点十分就开始了。每天迎来送往一批批可爱的娃,也招呼着一批批可爱的家长。

是的,可爱。在一个教龄已有三十多年的我眼里,家长们也是孩子,“80后”“90后”,跟孩子们一样认认真真,又可可爱爱。他们会像孩子一样,向门口值岗的老师点头微笑致意;会像孩子一样,虚心地请教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也会像孩子一样,委屈地跟你诉说他们和孩子的一些争执。于是,我们老师成了家长们的老师、臂膀和港湾。

那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孩,上学已经两天了,每次到校门口,她雨打梨花的样子,让送她的妈妈不知所措又羞涩难当。“怎么还哭啊?送到门口之后就走,不要回头。”“你陪一下她吧,开学时要陪伴的。”“交给老师就好了。”其他的宝妈出主意。妈妈的眼睛求助地看向我。我笑着领会,带着孩子和妈妈来到校园的小池塘。昨天就看到这个孩子哭,也向班主任了解过,知道昨天活动课,这孩子就是对着小池塘的小鱼看。一会儿,年轻的班主任跑了过来,我们指着小池塘的鱼说:“你看,小朋友们都喜欢看鱼,池塘里的鱼也每天看着小朋友。宝宝如果每天上学开开心心的,小鱼也会开开心心地成长。”孩子睁着大大的带着泪花的眼睛,似乎在问:“真的吗?”“快看,你不哭了,那鱼都开心得跳起来了!”还是小姑娘的班主任惊喜地指着鱼嚷,那鱼竟然也很配合地甩了一下尾巴,溅起一朵白莲般的水花。

校门口的这件事很快被我淡忘了,一直到今年暑假过后,班主任给我发了一张学生的暑假写话作业:“什么时候上学啊,我都想念校门口池塘里的小鱼了,它们也一定想我了。”班主任向我兴奋地说着:这孩子每天上学都开开心心的;这孩子做完了作业,就去喂小鱼;这孩子出去求妈妈给她买了一些小鱼,送到了校门口的池塘里;这孩子上二年级了,那天看到校门口有个孩子不肯进校门,她拉着那个孩子去了鱼儿们的小池塘……

小学的年纪,正是开启美好岁月的日子。把孩子当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用他们的眼睛看校园,看世界,那里一片纯净。

“胡老师,真的是你吗?”她双眼放光,那么热切地看着我。我快速搜索了自己的大脑皮层,找不到眼前这位家长的任何信息。“我是你的学生啊,新庙小学的学生。”自报姓名,自报班级,最后说了好几个当时班里的同学名字,我总算“啊”出了声:“原来是你啊。”小时候她长啥样,我已经记不清了,但眼前的学生家长,笑得依然如学生时灿烂。一旁是她的女儿,和旁边的一群孩子都笑着看着我,我幸福地说:“看,我学生的孩子都在六年级我的班级里了,你们该叫我什么呀?”“师太太!”一个男孩脱口而出。“天哪,师太太!”我扶额,独生子女背景下的称呼简直乱套。“师奶奶!”学生女儿的声音里满是甜蜜。“我有那么老吗?”我满意地笑着,又调侃地刮了一下她的鼻子。“啊,师姐姐!”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一个个心领神会,“马屁声”顿时四起。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班里,孩子们都跟着叫“师奶奶”“师姐姐”,他们还总结了一条经验:“求胡老师‘办事’,必须得叫‘师姐姐’。”于是,面批作业时,修改作文时,一片“谢谢师姐姐”。

是啊,我的学生一茬一茬已成才,我已经在教他们的儿女了,而我依然阳光而年轻,真好。教师节,走过校门口,看孩子们立正敬队礼进校门,看老师们微笑着鞠躬回礼,看家长们放心地看着向教学楼走去的孩子,我眯起眼睛:九月,您好。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至今,半个世纪,尊师重教已成为我们家庭的一个传统,深深扎根在血脉中,我想,这种精神会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高 莉

这几天,我经常听到女儿在唱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小时候,她喜欢看动画片,看到黑猫警长,理想是警察,再后来她的理想有过画家有过主持人还有过钢琴家……后来,每从学校毕业,她就会对我们说,她想念各位老师。从高一起,她定下了目标:北师大、华师大、浙师大。她说到时要和爸爸做同事,至此,她的目标一直是师范再也没有改变过。

如果从祖上算起,我外公的爷爷以前在上海市山阳镇开过私塾教过书。在外公的手里,曾经有祖上传下来的乾隆时期的字典,后来外公的弟弟染上了赌博,把字典以三百大洋拿去抵债了。父亲从平师毕业后,先是在文化站工作,后来转至中学,教过政治课教过历史课,为了纪念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历史,他把我取名为“高丽”。后来我老是把“丽”写得两边大小不同,歪歪扭扭,就把自己名字改成“莉”字。母亲和姐姐都是小学老师,都教语文,在生活中,她们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普通人。母亲前几天还在说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教育变迁:“毛坯房、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劣质的粉笔、两三个学生挤一张桌子一个凳子。”母亲还说“一个学校两个老师,都要会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思想政治”。哪怕母亲早已退休多年,但她还在社区里发挥余热。我家先生是位初中数学老师,我们一起参加过自学考试,我考汉语言文学,他考他喜欢的数学,在考微积分时,他拿到98的高分,我问他是不是浙江省的第一名,他说这和第一名有什么关系?我是位教师,只有自己掌握扎实才能教给学生。从结婚时到女儿今年读师范,先生一直在做班主任,从初一到初三,周而复始,欢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10多年的寒窗苦读,今年女儿被浙师大生物科学系师范类录取,同是教师的父母很是欣慰:祖孙三代演绎教师情,加上我外公家的,应该是祖孙五代情!再算上女儿这个准老师,我家里的老师有:我爸、我妈、我姐、我家先生、我女儿。女儿说,她要像爷爷奶奶一样,争取桃李满天下!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女儿去试做小老师,她有相关的钢琴、书画等证书,提前进入执教生涯,成了名符其实的孩子王。每天晚上,她会认真地备课,还特意向我妈、我姐请教如何吸引低年龄孩子们的注意力等。每天早上,她会提早去,说老师不能迟到,要给孩子们留个好印象,每天晚上,很晚回到家里,还自掏腰包买了许多玩具来“骗”孩子们……

每年都会遇见9月,9月就像熟悉的老歌,年年如此,在我心里重复着一曲优美的旋律。我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不同,我不喜欢暑假,却非常非常喜欢9月,因为每年的暑假父母会放假,他们的对象不再是一个班又一个班的学生,我成了父母唯一的监管对象,每天生活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小动作都搞不成。所以别的孩子都在高高兴兴地盼着放暑假,只有我一直在盼望9月,我盼望着父母早点上班,这样他们一忙就不会盯我太紧。后来我家先生也是位老师,我却一直盼望着暑假,因为暑假先生休假在家,会煮菜会做家务,我一回到家就有温暖的一日三餐,有时还有大餐,所以每个暑假我总是在增肥的路上。但每一年,我都感受着不同的9月。

父母有30年的教龄证,我姐在去年也拿到了30年的教龄证。前几天我在整理杂物时,看到了父母一大叠的荣誉证书,有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还有聘请为校外辅导员的证书等。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至今,半个世纪,尊师重教已成为我们家庭的一个传统,深深扎根在血脉中,我想,这种精神会代代相传,永不褪色。今年我们家又添了一名准教师,我在蛋糕店里订了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老师们,节日快乐!

为人师的快乐来源就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快乐造就了我为师的快乐。

为人师的快乐

■李纪平

从小李变成老李,从颈椎是弯的变成直的,从穿着T恤趴在办公室门外的栏杆上被打趣说是哪来的学生,到现在总在对自己说“三十而已”,我还青春……十几年的教师生活一半在苦恼中,一半在快乐中,苦恼永远是关于学生的成绩,而快乐?嘿,只有身在其中的我才懂得。

前些年,我去了新疆支教,在那里我接了两个班的初三物理教学,物理的专业知识是相对枯燥的,再加上基础有限,那里的孩子听不懂的特别多,每次上课我都得挖空心思,怎么把知识尽可能地讲简单点,尽可能地结合生活例子讲有趣些,虽然努力地去教,但还真的是收效甚微。他们的班主任老杨,一位地道的西北汉子天天在铃声响后拿着教鞭敲桌子一口一个“小牲口”“小勺子”地骂着吼着喊着静下来,还真是“敌我矛盾”异常突出,我也看着头大。但接触久了,会慢慢发现这些孩子也学得不容易、也是蛮可爱的。

第一次跟着老杨去家访,那时候正好赶上当地的一个节日。来到学生家的葡萄架下,平日里要么闹腾、要么睡觉的库尔班竟然会有腼腆的时候,他和我们介绍起这葡萄藤每年冬天都要把枝砍掉只留下根,今天招待我们的小白杏是他去后院的树上摘的,他的父母也骄傲地向我们夸着自己的孩子每天帮忙干农活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家访后,三五个男生还主动带着我们去田边的桑树下采桑葚,别看平日里被老杨那么狠地骂着,那天他们时不时黏在老杨边上,关系好得很。爱睡觉的库尔班,农活干得好;国粹不离口的艾丽菲热姆民族舞在元旦活动时大放光芒。老杨时常对我们边摇头边说,这帮孩子,不讲成绩,个个你都能发现其实都是相当好的孩子。元旦班会那天,老杨和十来个孩子一起在班级里跳着民族舞,那样的快乐,只有在场的人才懂。

在初三下学期开学的时候,转来了一个女生叫祖丽米热,一开始我还没太关注她,后来她的积极提问、主动的态度,让我关注起了这个孩子,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我让她的班主任带着去了次家访,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援疆期间,在没有轮到我督班的晚上,我就在办公室里每次给她讲一节课的练习,三个月里看着她从年级两百名上升到年级八十多名,最后考上理想的高中,这样的快乐,只有亲身经历着辛勤和收获的我们才懂。

援疆回来后,我和结对的这个孩子继续保持着联系,有时给她鼓励以树立信心,有时给她分析些与同学朋友相处的道理。这个新学年我带初三的毕业班,而她也正好发起高三的冲刺。丫头,加油,你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为人师的快乐来源就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快乐造就了我为师的快乐。

一路之上 回味隽永

转眼,我已伴随学校走过了十七年,可以说是见证了学校飞速发展的十七年,然而学校又何尝不是见证了我最青春的十七年,见证了我教学生涯中那么多的第一次。

■万伊娜

十七年,足以让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青春少年……十七年前,怀揣着憧憬,也带着对未知的迷惘,我跨进了嘉兴市交通学校的大门。点点滴滴,恍如昨日,回想在交校经历了人生中那么多的“第一次”,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第一次上课有点突然,因为有位老师临时有事,领导便安排我代这位老师上一节课,也顺便让我练练胆,找找上课的感觉。

还记得上课前一晚,面对着眼前的教材和教参,我一筹莫展。那一晚,我备课到深夜,而事实上直到上课铃响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十足的把握。

那一天,我带着重重的黑眼圈站上讲台,面对着下面40来个男生,我紧张得差点连话都说不出来。短短40分钟,对我而言简直像40个小时那么漫长。天生大嗓门的我,那一节课学生对我的评价居然是“声音太轻”!

但我却不认为那节课是我教学生涯一开始就有的“污点”,甚至,我觉得那是一次宝贵的教学经历。它让我明白我离一名合格的教师还有很远的距离,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从教第三个年头,学校安排我担任班主任。在这之前,看其他老师当班主任总觉得很威风,但自己做了班主任,个中辛苦只有自己明白。新生军训,我一个一个寝室,手把手地教学生整理内务;天气转凉,千叮咛万嘱咐多穿件衣服,多盖床被子;学生辍学,不管酷暑还是严寒,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家访、一次次劝说,用真情感动学生。事实证明,我的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担任班主任仅一年,我便在学校推荐下第一次被评为平湖市级优秀班主任。

回想过往,当初虽毫无经验,但胸口挂着一个“勇”字,正是这份大无畏,让我在班主任工作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如今,我已是交校的老班主任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尽管学生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偶尔也会有疲倦之时,但我依然是那个不服输的女子!

2010年,那是对我有着重大意义的一年,那一年,我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嘉兴市级比赛。从小,很多老师对我的评价都是:胆小。

说课比赛是嘉兴教育学院每年都会举办的教学比赛,那年,这项比赛新增了人文学科。学校通过初步的选拔,最后确定我和另一位物流专业教师分别参加人文组和专业组说课比赛。

自确定参赛之后,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夏老师帮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金老师不厌其烦帮我修改说课稿;语文组的同事们一次又一次给我“挑刺”……他们让“自信”在我身体里发芽、成长。所以,当站上赛场时,我胸有成竹、自信满满,最后,我一路过关斩将,以复赛第一的成绩杀入决赛,并最终在决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人文组说课比赛的桂冠。

之后我也参加过一些比赛,也取得了好成绩,但始终没有那次说课比赛那么让我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代表学校参赛;也许,同事的帮忙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也许,是它证明了我的实力……现在,我仍然会与学生分享这段比赛的经历,只为告诉他们:永远不要小看自己,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但前提是必须要给自己足够的信心。

转眼,我已伴随学校走过了十七年,可以说是见证了学校飞速发展的十七年,然而学校又何尝不是见证了我最青春的十七年,见证了我教学生涯中那么多的第一次。未来的岁月,我仍将与交校风雨兼程!

2021-09-0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54620.html 1 3 老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