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眼下,走进钟埭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曳、串联成片。田埂上,头戴草帽的放水员们正卷着裤管、俯下身子,弯腰查看着稻田里的灌溉情况。在这里,人与田相互交融,成为夏日最清新的风景。“现在正是水稻拔节期,这个水差不多了,通知机埠停止放水。”一道声音响起,打破了之前的平静,原来放水员查看稻田,是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判断实际需要的水量,再决定放水情况。
巡视稻田、查看生长、判断用水,如今的“精细化”,正是来源于钟埭街道在全省首创的“农田物业化”管理工作。众所周知,物业化广泛运用于小区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引进物业公司推动小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农田物业化”同样是运用了这一理念,引入第三方公司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也意味着钟埭的农田有了“田管家”。通过招投标,平湖市川祐节水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为钟埭农村的“田管家”,负责整个街道约3.2万亩的农田灌溉情况。
“打了一个上午的水了,差不多了。”昨天中午时分,在沈家弄村活罗浜灌区,平湖市川祐节水服务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诸恩克立刻“喊停”了放水。随着诸恩克的“喊停”,白花花的水没有了动力、停止了“奔腾”,晚稻田里的水就这么紧紧地、静静地“包围”着水稻,滋养着它们的生长。“以前,我们的放水员都是农村兼职人员,放水工作时间也就每年的6至10月,每年得到的工资较少,节水意识也不强,往往是早上机埠一开、晚上一关,就完成了灌溉,导致农田用水量非常大、非常浪费。”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徐冬根说,此外,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后期缺乏专业的维修管护,很多节水设施建成两三年后便出现了问题。为改变这种局面,跟上现代化水平,在前期和市相关部门的探讨下,钟埭街道决定先行一步,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管理的作用,委托第三方开展合同节水工作,包括放水员队伍的建立、统一管理,节水定额任务的下达、实施,以及日常维修、收入发放等,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有主体、管护有机制、经费有来源、工程有效益”的用水管理、工程管护综合机制。
引入“田管家”之后,实现了农田的精细化管理。在控制源头放水的前提下,市水利局和钟埭街道合作,还研发了一款节水阀门。节水阀门主要是一款控制排水的装置,安装于农田的出水口。以前,农田出水口都是农户铲泥巴堵住,但水一冲就没了,导致稻田里的水哗哗流走。节水阀门安装后,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田出水,让水更好地“固定”在农田里。目前,节水阀门正在申请专利,并在试点灌区实现安装全覆盖,接下来将在钟埭街道其他灌区陆续推广安装。
引入“田管家”,是钟埭农田管理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作为农田的全方位管家,“田管家”也不仅仅局限于农田的放水管理,它既包括对阀管、排水沟、机泵等水利设施的日常维修与检修,还包括落实专业人员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农田管理的水平。“‘农田物业化’既是钟埭农田管理的全新尝试,也是全市农田管理的先行先试。目前,第三方服务公司已入场工作,接下来我们也将通过考核的方式提高‘田管家’的服务效率,为全市推广‘农田物业化’工作提供钟埭智慧和钟埭方案。”徐冬根说。
■记 者 胡佳英
通讯员 曹金凤 夏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