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走进桃花源 留下满满爱

■记者 丁阮育 钱澄蓉 通讯员 朱笑迪

德国的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曾这样描述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在杭师大乍浦实验学校退休教师王冲根看来,有着无比赞同的心境。自退休的2016年至今,每年他都会带着老伴一同前往贵州支教,他说,那里的树木说不上葱茏,却有一种向阳而生的执着与韧劲。他说,那里的孩子,有着澄澈干净的灵魂,值得用温柔来灌溉与呵护,而孩子们也同样感染着他们,教会他们用善良纯洁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那里,是个让人挂念的桃花源。

王冲根(后中)、丁在根(左一)和贵州的孩子们合影

缘起到启程

在乍浦镇退休教师王冲根的家中有一本他视若珍宝的书《走进桃花源——贵州从江支教日记》。2011年时,他尚在校教书,与他同龄的妻子丁在根已经退休。丁在根此前在学校做后勤,夫妻俩对孩子们,有着莫名的亲近感。“在学校和孩子们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真是不舍得。”王冲根坦言。退休闲下来的丁在根总爱守着电视机看新闻,每每刷到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困难,她总会红了眼眶,回头问王冲根:“王老师,等你也退休了,我们去帮帮孩子们吧,就算不能帮很多,能帮多少就多少,好不好?”自那时起,王冲根就格外留心支教的事。

“我们有了这个想法后,身边的朋友也都帮忙留意着,后来还给我们带了这本书。”那本支教日记的作者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施永忠。2006年暑假,他和26位志愿者自费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支教,其中最年轻的成员、施永忠的儿子才14岁。王冲根夫妇的心被深深地震动了。两人辗转联系到了杭州西湖区公益服务中心,并于那年暑假来到杭州集结。

那一趟行程中,王冲根夫妻俩是唯一的“老人”。“每年都会有很多志愿者报名前往贵州,但是他们都会筛选,很幸运,我们那年就被选上了。”贵州之行,诸多艰险,临出发前,志愿者团队都会一一告知,每个人都会签订协议,一切风险,自行承担。“所有的艰难,我们都有过预设,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怕和担心过,因为在我们心里,有自己的愿望,去帮帮那些孩子。”王冲根说。

那个“自己的愿望”还源于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时至今日仍然保存在王冲根的手机里。那是早些年,一位志愿者发在支教群里的。照片里,孩子们端着饭碗围着一锅韭菜汤吃着中饭,这让王冲根的心很不好受。“我们当然知道自己力量微薄,可是当很多很多力量汇聚到一起,这力量就不微薄了。我们相信只要有人去做了,就会有改善。”王冲根说。

2016年7月,王冲根和妻子作为志愿者,从杭州出发,到贵州凯里支教。大家像是默认了一样,选择了最便宜的交通方式——普通列车。光坐火车的时间就花了25个小时。到了凯里市后,他们又坐了4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达县城。在县城里,他们有重要的任务:采购。志愿者们有严格的规定:绝对不能麻烦当地的百姓,所有的物资全部要自备。在县城,除了自费采购席子、蚊帐、热水瓶、碗筷外,最多的便是给孩子们买实际需要的物品——学习用品以及油盐酱醋还有各种蔬菜肉类。随后又是6个半小时的长途汽车……

到达的时刻,已近晚饭时间。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校门口仍然聚集了一群热情的小朋友,大家迫不及待地扯着嗓子、挥舞着手臂向刚下车的志愿者老师们问好。山间蒙蒙细雨,夹杂着嬉笑声、问候声,在王冲根听来悦耳如天籁,他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终于赴约”的欣慰在心间慢慢升腾起来。

王冲根在支教

一路有陪伴

“奶奶奶奶,你也是老师吗?”见到丁在根,孩子们很好奇,这个奶奶怎么从车里搬下了大锅子,还顺手围起了围裙。望着孩子们的笑脸,丁在根拍拍身边一个小家伙的脑袋:“不,奶奶不是老师,奶奶来给你们做好吃的好不好?”得到这样意外的答案,孩子们先是一愣,随后一蹦三尺高,将丁在根团团围住。“奶奶,我帮您搬行李!”“奶奶,那里有柴,我们去多捡些过来……”“好好好,你们都是好孩子!”丁在根笑着被簇拥到了学校的“厨房”。只是这“厨房”实在让人有些皱眉。

那是一处几乎没有顶的小厨房,甚至连房子都算不上,四周是断壁残垣,一旦下雨,就会漏得一塌糊涂,只有灶头上面一米见方的位置能稍稍避雨。来不及多考虑,简单收拾了一番后,丁在根就洗米洗菜忙活了起来。第一顿饭,她给孩子们做了“土豆烧肉”,等到上桌吃饭了,丁在根发现好多孩子都不动筷。“怎么了?是菜不合胃口吗?明天想吃什么,跟奶奶说。”沉默了许久,有孩子这样答道:“我们没吃过这样的菜。”沉默许久,志愿者们动筷给孩子们的碗里夹满了菜……

也是在到达的那天晚上,丁在根就出了意外。晚上收拾的时候,天下起了雨,地上很快淌满了水,加上雨天视线模糊,她不小心踩到了一根铁钉。如果要去看医生,得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同行的志愿者有消毒药水,简单地处理后,她决定留在学校烧饭做菜,一天也不肯休息,哪怕那时候她的脚肿得好似一只大肉粽,她都坚持到了最后一天离校,回到平湖才去治疗。

如果“淳朴得宛若一张白纸”是丁在根对孩子们的第一印象,那么王冲根对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则是“求知的眼神里写满渴望”。出发前,作为科学老师的王冲根提前采购了一台显微镜、一些PH试纸以及一些实验器材。第一节课,王冲根就拿出了这台崭新的显微镜。那堂课,孩子们的眼神几乎像黏在显微镜上一样,让孩子们试着自己观察的时候,孩子们期待又小心的样子,让王冲根很是动容。

有人上文化课、有人上兴趣课、有人负责做饭;白天分头工作、傍晚集中开会……王冲根与丁在根的第一次支教行动井然有序地拉开了帷幕。家访也是这次支教的“重点工作”,支教小组的目标是“拜访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而让王冲根没想到的是,凯里山区不但地势陡峭、道路险峻,而且山路蜿蜒,徒步去家访,一走就是十几公里的山路,而最远的一户家庭,更是让他们走了3个多小时。

就在这户距离学校最远的学生家中,王冲根感受到了那里的人对老师的尊重与热情。当徒步3个多小时来到这户孩子的家中,孩子的长辈们都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在村口迎接他们,用山里的最高礼仪迎他们入门,并且要杀家里养着的、打算过年的猪给老师们加餐。最让老师们感动的是,当大家要离开的时候,村口整齐地停着10辆摩托车,这些是村里有车的家庭自发集结的,要用车将10位老师送回学校,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并不是都在他们支教的范围内。“那一刻我理解了,那里为什么被施永忠老师称为‘桃花源’,因为那里的人淳朴、热情。同时,因为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大山,因此他们更加尊重老师。”王冲根说,这里的人毫无保留地将最好的东西捧到老师面前,甚至抱出刚刚出生的孩子,让老师们抚其额头和右手,希望老师的抚摸给孩子带来福气和智慧。

王冲根给孩子带去学习用品

坚守中见证

从2016年到2021年,王冲根、丁在根夫妻俩的支教行动,走过了6个年头。做菜做饭、送学送教;翻山越岭地去家访;千里邮递“六一”礼物;过年给孩子寄去压岁红包……这6年里,一次次地入山,又一次次依依不舍地离开,无论是孩子期盼迎接的眼神,还是他们不忍离别的泪光,那里的孩子们已然成为他们夫妻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2018年12月,云贵高原一村庄突发大火,19户家庭受灾,而恰巧正是他们夫妻曾支教过的村庄。得知消息后两人心急如焚,立刻联系周边的支教志愿者,采购了被子、毛巾等日用品以及棉衣棉裤、帽子手套等御寒物品,并通过当地学校找到一支摩托车队,将物资送到了受灾家庭手中。“这些孩子和孩子的家人,让人感动和心疼,无论何时我们都希望听到他们安好的消息,”丁在根说,如果这些远方的“亲人”有困难,他们无论如何都是要伸出援手的。

6年的时间,让王冲根、丁在根夫妻俩欣喜的,是山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记得第一次入大山的时候,载着支教队的中巴车沿着蜿蜒的山道行驶,山路很窄,刚能容纳一个车身的距离。“我坐在车里往外看,根本看不见路,只能望见深深的山谷,当时心里直打鼓,就怕车子一个不慎会翻下去。”丁在根回忆说,开始的几年,去家访走的都是泥路,坎坷难行,哪怕坐上摩托车也会被颠得七荤八素。而近两年,山区的情况大不一样了,很多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哪怕路不宽却也让“一个月支教走坏几双鞋”的情况成为过去。

“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改变,在我们这种相对富庶的地区感受并不明显,可我们在山区感受颇深。”王冲根说,这两年除了村里通路以外,山区的小学改建得越来越漂亮,每年暑假他带去的教学课程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再仅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将我们江浙沪地区的素质教育理念带入山区,体育、德育、美育课程成为孩子更为喜爱的暑期课程。

今年7月31日,刚刚从山区支教回到平湖的王冲根,立刻买了2张前往温州的动车票,第二天兴冲冲赴了一场“山外之约”。原来,2016年他们在支教时曾经与那里的一个孩子小福结对,而今年这个孩子终于走出了大山,随学校实践队外出实习,当得知有一个实践地点设在浙江温州时,小福毅然选择了浙江。“当年给他上课的时候他才小学6年级,如今已经是一个中专生了,已经掌握了一技之长,再过两年就能参加工作了。”王冲根说,时隔多年以后,在温州车站外的这次拥抱,让两人都激动万分。

互诉近况后,王冲根问小福今后的打算。“您和其他支教老师是指引我走出大山的人,实现这个梦想我太高兴了,虽然我渴望大山外的世界,但却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小福说,2021年的春节,他作为志愿者帮助村里做了脱贫统计工作,看到一组组的数据,他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村里和大山外世界的区别,所以毕业后他想回村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特别是为村里的教育和经济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让村里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也让更多弟弟妹妹能走出大山。

听到小福的话,王冲根感慨万千,返程的路上,王冲根跟妻子说:“一辈子教书育人,却在退休之后感受到了一个‘教书匠’的高光时刻。”而他们夫妻俩也约定了:只要走得动,就一定把支教这条路年年走下去……

(照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王冲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家访

丁在根在给孩子们做饭

2021-08-3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50921.html 1 3 走进桃花源 留下满满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