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成长

想念家乡的烟

■行知中学八(5)班 孟鑫宇

我想念家乡的烟。

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我们没有选择回老家去。

我以前从不知家乡的烟会成为回忆中的代表,也是离开了以后才有了具体的感受的。

我不太记得烟在那时出现过多少次了,好像是相当多的。林林总总,很多吧。似乎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家乡的烟是带着温情的,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家乡的烟总是明亮的、丰满的,带着些飘逸,带着些生活的美好与平淡。烟中包含的热情、温情,比火焰还要烈上三分。

家乡的早晨很清爽。给人的第一种感觉,“凉”字总是要在前头的。不是刺骨的凉,而是惬意的,像是将自己浸在水里,放在冰上,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任何妄念,浑身像是被洗涤了一般,思想像被放空一样的。太阳还没有完全出来,不过是六点的早晨,带着平淡的炊烟,这一切都牵动着我的心。那时,通常是老太起得最早。老太不会做很多花样的菜式,爷爷奶奶同样。早晨总是一锅粥、一个菜、一篮馒头,一张方桌,一家人围着。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是背景,微风拂过烟囱里还未散去的炊烟,拂过平淡。米是细碎的,粥是浓稠的,灶锅上煮出的像炸了金花一般。这里的锅煮出的米也是碎的,不过碎得似乎有点“拘谨”,也没有家乡的烟火味。

在清晨,总有人会趁着烟气,在大小道路上吆喝:“烤红薯……”带着特色的口音,那喊声总会叫人觉得这个早晨都清亮了几分。老家的烤红薯最地道,总是一个小三轮带着一个铁制的大桶,大桶“走”到哪,香味飘到哪。边推车,边烤红薯,地方到了,红薯也好了。红薯是带着裂纹的,比巴掌大,透过裂纹,里面都是金灿灿的,特别水灵,好像一握紧就会碎了似的。那香味飘得远,行人走过,总会停下脚步,就算不买,也不忍心那么快走远,那画面在记忆中总是这样的。

街上的小贩可多了。炊烟起了,人流便多了。清晨赶着大巴去赶集的,到了地方总会去一家店点一碗胡辣汤。那家的胡辣汤最浓稠也最受欢迎,往往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时,那家店前零零散散的座位就已经被坐满了。一口大锅在露天煮着汤,常要架一个大风扇在旁边,锅里煮得香气四溢,风扇也是吹得“风生水起”,周围似乎常带着些湿气,大片花白的烟气乘着风起起伏伏又消失不见。店主夫妻俩,把那么一个小店铺经营得红火兴隆。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带动着小村里一整天的热闹,老板脸上爽朗的笑,和那时开阔湛蓝的天,让我久久无法忘怀。

我想念家乡的烟……

指导老师 顾待秋

2021-08-1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46536.html 1 3 想念家乡的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