泖口,位于长泖、大泖、西来诸水汇集之处,因处东泖之口,故名泖口。泖口集镇形成于何时,地方志书均无详细记载。集镇很小,窄窄的石板路,长度不过百米,但一度相当繁荣。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铺、住户,虽然破旧,仍可看出当年的风貌。集镇靠近上海塘,在水路客运的年代,泖口也是新埭至上海的重要客轮停靠码头之一。
泖口集镇虽小,但周边却有众多古迹遗址。有南朝顾野王读书处顾书堵,元孙固读书处听雪斋,明陆光祖建造别业琳宫的水月湾;镇上有清初一代大儒陆稼书的祖居地及其创办的尔安书院,离此不远的乍桥里有陆公的坟茔;还有名闻遐迩的龙头庵。
龙头庵位于集镇的东南角,当初并不叫龙头庵。相传在很久以前,庵前面的田地中,有一座石雕龙头,形态栩栩如生,上面长满了青苔。不知何人所雕,也不知何时放置于田地中,更不知何时失去踪影、下落不明,这一切都成了永久的谜团。清代新埭乡贤俞金鼎有诗云:“点头顽石凿空嵌,见首神龙迥不凡。何处飞来何处去,在田难觅碧巉巉。”说的就是这件事。
因为镇边有一座石龙头,泖口集镇又被称为龙头上、龙头镇,镇边的佛庵自然就被称为龙头庵。
龙头庵又名“尔庵”,这一名称的来历,还要从陆光祖与紫柏大师两个人物说起。
陆光祖,新埭镇旧埭人氏。陆氏为平湖名门望族,世代以忠孝节义诗书传家。陆光祖祖父陆淞、父亲陆杲都是进士,分别任光禄寺正卿、刑部主事等官职。陆光祖中丁酉年举人、丁未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庄简。光祖与父和弟光裕、光祚、光宅及子基忠、基恕、基志均笃信佛学,施财于佛界,为平湖的佛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平湖报本寺与报本塔,即为陆杲所建。
紫柏大师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江苏吴江人氏。晚号紫柏,人称紫柏尊者。紫柏大师对佛学的最大贡献,也是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把梵卷本《大藏经》翻译成汉语后,刊印成轻便的线装书,以便流通、阅读。
由于工程浩大、费用甚巨,他便呼吁社会各界出资相助,立刻得到陆光祖、邱梦祯等人的赞助。从此以后,两人因佛缘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大藏经》的刊刻持续了80多年,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才完工。刊刻场所选择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在此期间,陆光祖曾专程拜访过紫柏大师。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陆光祖到五台山访师后,致仕回籍。退休后,想延请紫柏大师移居泖口,一来晚年可以与知己好友日日相伴,二来如请得到大师到来,将进一步推动平湖的佛教事业。后来的事实证明紫柏大师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为迎接大师的到来,陆光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并为大师建造居住之所,取名“尔庵”。庵成后,光祖命幼子基志赴五台山迎紫柏大师至泖口。自此以后,紫柏大师入住泖口尔庵,开展禅宗道场的弘法。这就是尔庵的来历。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一代清官陆稼书离任返乡后,在泖口“尔庵”内教授为业。尔庵本是陆光祖产业,传于基志,基志无子嗣,尔庵遂无人管理。陆稼书一世清官,清贫如洗,哪有资财建造书院;因陆稼书与陆基志属同宗,均为陆稼书九世祖陆珪所出,故陆稼书借用房屋做书院也顺理成章。书院取“尔庵”谐音,改称“尔安书院”。该书院自陆稼书后即无人主持,直至民国初期,提倡新学时做过小学堂。20世纪20年代初,学堂停办,又有僧人入住,一时香火又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僧侣还俗,此地改作泖口乡小学,至今房屋仍存,但无人管理。若干年前,民间又将其改作佛教场所,又被称为“龙头庵”,而“尔庵”这一名称,反而不大被人们所了解了。
2014年10月,平湖市文物局、新埭镇政府联合出资50多万元,对面积400多平方米的“龙头庵”重新进行整修,面貌焕然一新,使这“龙头庵”成为当地爱家乡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