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旭东
今年57岁的潘建乔,穿着俭朴,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露着一种坚毅的光芒。正是这份深入骨髓的坚毅,陪伴着潘建乔走过了36年的电力工作生涯,成为红船旁响当当的技术领跑者。
作为新时代的技术领跑者,自去年浙江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潘建乔就利用AR图像、大数据等技术,以劳模“智造”在这场战役中亮剑出鞘。在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的时候,测温也成了大家安全进出必不可少的关口。有一天在给变电所巡视测温时,潘建乔突然想到是否可以利用红外成像测温仪给人体进行测温,原理上只要根据现场环境温度和湿度,调试好红外成像测温的人体表面温度与人体内体温的补偿系数,就可以对人体进行测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在工业生产上早已使用,但用于工业生产的红外成像测温技术误差较大,无法适用于测量体温。“一般工业上使用的话只精确到多少度,但用于人体测温的话要求更加精确。”潘建乔说,他需要将辐射率、测温距离、反射温度参数、补偿系数这4个参数调试成最精确的数值才能满足用于人体测温的需求。为此,潘建乔通宵设计应用方案,不断修改、不断实验,经过几千次的参数调整后,最终调试出了最适合人体的测温参数。这个创新行为也将测温时长从5秒到10秒缩短到无感通过,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数千次的实践、冷冰冰的设备……科研路上的枯燥乏味都不能击垮潘建乔对电力工作的梦想与执着,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创新的发展,都能让潘建乔感受到工作中的突破与快乐。1997年,平湖六店变电所10千伏开关小车对线路进行检修时无法同时进行验电,潘建乔给带电显示器增加了一个自检回路,从而保证了带电显示器指示的可靠性。这是潘建乔创新路上的首个创新成果,并且该成果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这大大激发了潘建乔的创新热情。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他沉迷于技术创新并一步步成长为“电力工匠”。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走技术创新的道路,每次解决一个技术难点时都能让我兴奋不已。”潘建乔说,电力技术不断成熟,群众用电也会更加安稳,这些年,他一直在想方设法解决电力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借助“潘建乔变电技能工作室”平台,在设备防腐这方面不断探索钻研,研制出了适合电力设备锈蚀处理的铁氧化物络合封闭剂与防腐促进剂,为配电网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支撑。
从初心到匠心,“电力工匠”潘建乔带着他的匠人精神,为这个时代贡献着工人担当和工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