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干群同心书写防汛抗台温情故事
■记者 李雨婷 华婷婷 高 洁
摄影 王 强 金睿敏
志愿救援
道路清障
温暖“新”家
一线指导
台风“烟花”来袭,狂风不止、大雨倾盆、水位上涨、树木倒伏……面对一系列考验和挑战,平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在防台抗台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站,在隐患排除的最前沿,干群同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用众志成城书写平湖防台抗台的生动篇章。
“我背你走!一个也不能少!”
“王家阿婆呢?怎么没看到她人?”7月24日傍晚时分,一整天都奔波在防台防汛第一线的曹桥街道孔家堰村书记张雪明来到村里安置点检查村民安置情况时发现少了一人,这让他心里一惊。张雪明口中的王家阿婆是村里危房户王阿宝,94岁的她因为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也没有自理能力。“一个也不能少!我得赶在台风来之前去接她过来。”刚刚忙碌回来的张雪明来不及休息,拔腿就往外跑,驱车赶往老人家。
“我走不动,我不去了!”“没关系,我抱你走!台风马上就要来了,我们来接你去村里的安置点,那里更安全。”张雪明耐心地跟王阿宝解释完,就弯下身子直接将老人抱起,上车后又细心地为她系上安全带,直到将老人安全妥当地送至安置点后,张雪明才松了口气。
“村民不方便行走的,我们就上门去接。不愿转移的,我们就继续上门劝说。总之,一个也不能少!”广陈镇港中村党委书记陆贵龙也始终将每一位村民的安全放在心上。村中危房户的村民行走不便,下着雨的村路还很湿滑,陆贵龙二话不说便弯下身子直接背起,用自己的力量庇护村民的安全,保护村民安全抵达安置点。连日来,像张雪明、陆贵龙这样的村社区干部也始终奔波在抗台一线,组织人员排摸辖区内需转移的高危人员、冒雨查看农业种植大棚户,为的就是确保每一个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个也不能少!”基层干部勇当风雨中的“逆行者”,帮助困难群众贴心转移,帮助农户减少损失,用实际行动为百姓筑起坚实的“避风港”。
“只要有我们在,你们就能吃上热饭!”
南瓜粥、白米粥、腐乳、榨菜、腌制的生姜……昨天一大早,在林埭镇徐东村村部的避灾点,满满一桌子的早餐,让安置点的村民们觉得暖心又温馨。
“好吃,没想到在这里也能喝上热腾腾的粥,还有这么多小菜。”“真好,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说起这一顿丰盛的早餐,安置点的村民们都赞不绝口,更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这一桌早餐都是村党总支书记吴佳萍自己做的。原来,前一天晚上,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徐东村的10多名村民被安排在了村部避灾点,而为了让村民像家里一样在早上就能喝上热腾腾的粥,一夜未眠的吴佳萍,不顾劳累,当天早上6点钟就开始忙活起来,在村部简易的厨房里切南瓜、煮粥、准备小菜……“村民就是我们的亲人,虽然在安置点,但我们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看到安置点的村民们围坐一桌,笑意浓浓,吴佳萍感觉再辛苦都值得。
台风天,群众出行不便,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等的就餐问题成了一大难题。当湖街道各村社区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虹霓村、金家村、沐阳社区等村社区干部或将鸡蛋、蔬菜等食材,或将烧好的热菜热饭送到群众家中。住在沐阳西区的孤寡老人王在荣,昨天就享受了社区工作人员送餐上门的服务。荤素搭配的盒饭热乎乎的,让他吃了个饱,也让他在这个台风天感觉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风雨再大,只要我们一起扛就不怕!”
“一二三”“一二三”……昨天上午,在钟埭街道大力村自然村落小桥村的河道边,伴随着响亮的口号声,原本倒伏在河边的树木被妥善清理,排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村民的出行。这也是我市抗台中“干群同心,其利断金”的生动一景。
原来,昨天上午,小桥村村民徐正忠发现村里沿河生长着许多高大的树木,考虑到台风“烟花”风力强劲,可能会使树木倒伏从而压垮高压电线,带来安全隐患。于是徐正忠立刻向大力村村民委员会反映了这个情况,得到消息后,由村干部、退役军人和应征入伍的青年等组成的村防汛防台应急小组成员紧急出动。
当5名应急队员赶到时,发现家住小桥村的热心村民郭跃根已经早早地来到河边等待着他们。“我就住在村里,所以听到消息就立刻赶过来了。家里也有电锯,我对这方面也比较熟悉,就觉得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郭跃根笑着说。现场,由郭跃根用电锯将树木锯掉,其他应急队员将绳栓在树上,大家全力配合把树木拉至河中。风雨不止,应急队员和郭跃根的外衣早已被雨淋湿,但他们的心中却无比的振奋,因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雨再大,只要我们一起扛就不怕!”面对村防汛防台应急小组成员的感谢,徐正忠和郭跃根的回答很朴实。
守望相助,干群同心。这场防台攻坚战,不仅有党员干部的风雨前行,更有人民群众的热血加入,双向合力为这场战役注入了无限动力和能量。这样的温暖画面不仅在大力村,在我市的各处都热情上演。7月24日晚上,新仓镇双红村正在紧急转移危房群众,乡贤张守林父子获悉后,二话不说,从家里开来了“皮卡车”无偿投入抗台的战斗中,帮助村里将危房群众及时转移到紧急避难所安置、清理路面上吹来的杂物和断裂的树枝等路障。父子俩看到村干部和志愿者到晚上7点多还没吃上晚饭,又赶紧从镇上超市买了5箱方便面和牛奶、饼干等送到村里。
安全转移
遮风挡雨
安全臂弯
渔船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