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议”
一
财政奖补激发平湖乡村活力
■记者 石晓晨 通讯员 喻晓霞
通村通组公路通路更通心,美丽风景线带动美丽经济,文化礼堂成为精神高地,致富增收让农民喜笑颜开……漫步金平湖的乡村沃野,一幅“村美、民富、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画卷跃然眼前。
就在金平湖乡村美丽蝶变之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走过了10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浙江省全面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10周年。10年来,我市坚持以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为切入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广大村干部和村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建成了一大批惠及村民群众的村内公益事业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共实施“一事一议”项目324个,受益群众达57.51万人次,有力奏响了乡村振兴曲、唱好了村美民富歌。
解“急难愁盼” 奏响惠农乐章
“现在路都修好了,桥也修好了,我们再也不用过‘开车得绕路、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了,与其他村的道路也贯通了起来,现在是越来越方便了。”广陈镇山塘村村民王大伯如是说。自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地以来,山塘村就把项目申报内容集中在村民反映最强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今,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大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不说,还把村里的道路都联通起来,实现了村内道路通畅成网,解决了村民日常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自2010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将钱花在所急所需上,“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重点保障群众急需解决、受益面广的项目,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通村通组道路的修缮、道路绿化亮化工程的实施、道路桥梁的新建、环境卫生的整治、便民利民设施的改造等324个项目,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滋润下,犹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市大大小小的村庄内开展起来。“这些项目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大,实施效果明显。”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吴俊英介绍说,不少村镇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村民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得到了顺利解决。
与此同时,采用“一事一议”办法和民主决策程序,“一事一议”项目让村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充分行使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权力,建什么、怎么建、建成后怎么管,都由村民说了算,使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和自上而下的财政奖补有机结合,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一事一议”项目的“当家人”和“受益者”。“以前村民很少关心村里的事,找村民商量事情也比较难。‘一事一议’项目实施后,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态度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资成效放大数倍。”新埭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的大齐塘村10年间申报完成“一事一议”工程项目9个,涉及道路建设、生活污水治理、河道建设等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达1322.07万元,除了各级财政奖补资金之外,村级组织自筹投入了435.89万元,社会捐助了37.5万元。
在“惠民、利民”的导向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采用“财政奖补+村集体自筹+社会捐赠+村民筹资筹劳”的方式,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各方投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以2.54亿元的各级财政奖补资金撬动投资3.74亿元,覆盖村68个,受益群众达57.51万人次,农村整体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绘大美景致 书写宜居新篇
“感谢财政好政策,村里现在越来越美了。”家住林埭镇祥中村都家浜的张大爷,逢人便夸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但说起曾经的都家浜,村里人记忆犹新:河中淤泥沉厚、水草茂盛,岸坡凌乱、杂草丛生,村庄道路破旧……2017年,都家浜景区改造绿化提升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成功立项,总投资200万元,用于都家浜自然村落绿化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立竿见影。如今的都家浜是炊烟袅袅,竹影青青:从村口一路走来,粉饰一新的民居展示着这里的变化;清澈的河浜,波光粼粼、流水淙淙;沿河步道,绿意掩映、生机盎然;于以定纪念馆、“阿美珍珠”展示馆,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一眼望去,一派江南水乡农家的美景。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据统计,10年来,全市共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62个、村内环境卫生整治项目5个、村道绿化亮化工程项目6个、农民公园建设项目1个、河道整治景观提升项目7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工程看起来不大,但是产生的效果汇聚在一起就是整体的大转变。”吴俊英告诉记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河道整治景观提升清了河浜、靓了河景;村内环境卫生整治让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干净整洁;农民公园建设既美了村内风景,又让村民有了休闲好去处……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得到了落实,环境一处接一处地改变,村容旧貌换新颜,目光所及之处,白墙黛瓦、庭院葱郁、小桥流水,如同置身于“田园画卷”。“美了村貌,也让生活于其中的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吴俊英说。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一事一议”项目申报的范围也从原先的环境改善类扩大到居家养老、文化健身类,主要实施以公共活动和服务场所、公益事业修缮、便民利民设施等项目为主,全市涉及村便民服务中心改造7个、村民文化健身休闲活动中心5个、文化礼堂建设4个,进一步完善村庄服务功能,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资源,大大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广陈镇民主村的便民活动中心和村民活动场所项目,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功能分区为办事大厅、会议室、图书室、百姓健身房、文化礼堂等,既方便了村民就近办事,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体生活,满足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促产业发展 铺宽致富之路
水岸交融的游步道、别致的杉林景观、地道的农家乐……在新仓镇杉青港村,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人居环境、特色的杉林植被,让该村成为了“网红村”,吸引了大批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得益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路修好了,周边环境提升了,游客自然而然也就多了起来,村集体经济增长了,老百姓的口袋也鼓了起来。”杉青港村党委书记朱军说。
不仅是杉青港村,自2017年以来我市将“一事一议”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成效凸显,成功打造了“郁树临风·醉红江南”等美丽风景线,涌现了“杉青港村”“徐家埭村”“赵家桥村”“龙萌村”等一大批“网红村”,催生了乡村休闲旅游、民宿、农家乐等美丽经济,不但成为了平湖市民乃至杭州、上海游客周末度假新的打卡点,更是有力地拉动了村集体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市不断明确“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除了要给农村建设“输血”之外,更要帮助农村实现自我“造血”,不断增强农村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农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富民事业。“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提升,也为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提供了有利条件,带动了美丽经济,又拉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吴俊英说,这也充分体现了财政“花钱见绩效”的资金导向。以杉青港村为例,在村容村貌大变样之后,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鲜花经济”,打破了农村单纯“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建设了临沪花卉产业园,围绕鲜花做文章,致力于把鲜花打造成集经济、文化、旅游、生态等多项内涵的大产业。“目前花卉产业园已建成600多亩,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在增加村民就业机会的同时,每年还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0多万元,村民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烈。”朱军介绍说。
10年来,在“一事一议”项目和其他财政配套资金的支持下,我市各具特色的农旅产业逐渐涌现,越来越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也跟着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据统计,从2010年到2020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29亿元提高到4.8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101元提高到39903元,城乡居民差距从2.04缩小至1.65,是我省城乡差距最小的县市之一,也是嘉兴市率先实现村年经常性收入全部达到150万元的县市,人民群众满意度达100%,这为助力我市实现“村美、民富、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目标,建设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