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司法行政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据“枫桥式”司法所创建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创建文件,强化业务指导,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市域治理新样板。
优化人民调解,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首道防线
整合资源力量。完善警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行调对接等工作联动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依托微信小程序“浙里调”、ODR、“禾解码”等平台,进一步优化纠纷线上调解通道,提高应答调处效率和服务质量。去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07件,调解成功率99.2%。
打造品牌调解。以“枫桥式”司法所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在人民群众心中“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的调解工作品牌,提升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目前,我市共有品牌调解工作室18家。
规范调解组织。建立“3+X”三源共治调解员队伍,评定等级人民调解员47名,强化市、镇街道、村社区及市级行业性专业调委会专职调解员配备,完善14家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
深化法治宣传,推动全民普法教育高效开展
推进典型培育。按照“两人一户”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遵纪守法文明户”创建提升行动,带动居民群众增强法律意识。目前,共有“法律明白人”317人,学法带头人129人,尊法学法守法户234户。
推进阵地建设。依托镇街道、村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公园等特色景点,新建或改建法治文化街、法治文化墙等阵地,针对性开展法治宣传,进一步提升法治阵地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示范创建。以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目前已分别创建成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个、40个。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法律惠民智能服务平台
加强站点建设。以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为抓手,整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信访接待等服务功能和专业人才资源,安排法律顾问到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轮流值班“坐诊”,并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专业服务。
深化网络建设。在镇村专属区域配备人工智能自助机,借助“之江法云”微信塔群、法律顾问“e服务”微信群等,积极开展线上法律服务,实现“云”享法律服务24小时不打烊。
推进全域通办。健全落实法律援助受理审查指派“一体化通办”机制,推进法律援助申请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出台援助申请“容缺受理”等便民举措,共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50件,提供法律帮助975件、法律咨询3994件。
■通讯员 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