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艺术蕴含激情,文学讴歌时代

——读《疫情中的婚礼》

《疫情中的婚礼》是继《农家女》后,褚亚芳和文坛耆宿陆扬烈联袂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其中的抗疫诗歌和小说,再现了庚子年初,在寒风冷雨中,人们和新冠病毒展开的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书中,《一个举报电话》,使得《庚子年的春节》不再平静。原本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代之以紧迫繁忙而又同仇敌忾的与病毒的殊死搏斗。而《疫情中的婚礼》,则展现了一幅幅令人热血沸腾、惊心动魄的全民抗疫画面,尤其是,一家四口从湖北归来,引发了一场地毯式的排查,目的是切断病毒传播,防止交叉感染……那一个个日日夜夜,有多少人奋战在寒风中,原本是和亲人团聚阖家欢乐的节日,却在外奔波彻夜不归,甚至有人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母亲的心愿》中,做医生的儿子为抢救病人,不幸感染病毒离开人世。母亲强忍悲痛,把原本给儿子结婚买房的存款捐献给疫区人民。显见,《疫情中的婚礼》与《刑场上的婚礼》是一样的壮怀激烈,一样的勇于担当,一样的为了人民而义不容辞……白衣天使逆向而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疑更令人肃然起敬。

对近年来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予以讴歌赞美。出于女性的细腻周密,作者善于用确凿的数据和翔实的事例,把一幅幅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迁图卷,呈现在读者眼前。在《浙北乡村,与沪同城》中,介绍平湖地处浙北,河网纵横,既为农田灌溉、水上运输带来便利,又易造成洪涝灾害,使良田受淹,村民出行不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政府就组织人力物力开河修渠,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当地的12条河名。到2010年,政府又决定修建36个圩区,总投资6.48亿元,受益农田面积28.03万亩,为低洼农田筑起了一道防洪保护圈。

这种确凿有力的数据在“记叙之页”中也随处可见。说新埭是文化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以何为证?“仅明代以来就有进士28名,举人27名”。介绍民间艺人、退休教师于照法抗疫事迹,也是以数据和事实为证:创作抗疫剪纸作品68幅,制作农耕文化手工制品56件,用彩线在白布、竹匾上制作绣品13件,酒坛上绘画24幅,编辑《红梅》抗疫小报43期。通过这些数据和事例,一个可亲可敬又心灵手巧的老艺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和《农家女》一样,这部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在方言类的平湖钹子书和小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眼乌珠一眨,老哺鸡变鸭”、“尖研头碰着斜披头,要触霉头”、“钞票看塌木佬佬”……读着这样的文字,年青一代可能会觉得新奇有趣,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倍感亲切,记忆瞬间复苏,往事即刻重现。而周阿花、庄大姐、李阿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似曾相识,如在眼前。采用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方言俚语,摘录来自生活、贴近心灵的素材实例,这样的作品自然会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者还善于用对比手法揭示改革开放以来浙北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一水之隔的上海郊区。为了解决燃料的短缺,妇女们拿着扫帚麻袋,到金山农村扫竹叶拾花壳,男人们则摇船到上海枫泾等地畚煤渣。而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往往拿到上海市场去卖,也每每是历尽周折与磨难。而现在沪浙农村的生活水平已相差无几,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前者。如今,当地经济的腾飞,市场的繁荣,美丽乡村的建设,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前来观光游览甚至安居乐业。对浙北农村的这种喜人的变化,作者在散文《谈“网”说变》、《衣食住行看巨变》、《庄稼人的幸福》中都有生动描述。阅读这样的文字,相信读者也会为如今富足优裕的生活而感到欣慰与喜悦。

而在《缅怀祖母》、《我的父亲》、《母爱无边》等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亲情的弥足珍贵。好品质代有传承,又在感恩与激励中,让温情的时光如水般慢慢流淌……希望作者笔下的文字,也依然带着乡野的气息,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 陈年兴

2021-06-08 ——读《疫情中的婚礼》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24706.html 1 3 艺术蕴含激情,文学讴歌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