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漫记:时光里的许家老宅

关注许家老宅至少十年了,它如同一个孤独而又执着的倔老头,管你时移世易、天翻地覆,我自巍然不动。

■ 袁 瑾

孤独的遗存

四月的某一天,听说市区东城河滩的许家老宅修缮开工了,便在一个黄昏赶去看了老宅。果然动工了啊!

这个老宅原来是东城河滩上的一个宅院,后来成了平湖师范部分教师的宿舍。

整条街的房子被拆完后,只剩许家老宅孤零零地遗留在那里,引人注目。我关注它至少十年了,因为查找电脑储存的图片,最早的图片是2009年,我用索尼卡片机拍的。

平湖师范学校搬迁后,原校址上一个楼盘开工了。楼盘工地就在许家老宅的后面。大吊车与高楼在竞赛比高,工地上的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在高楼的背景下,许家老宅显得越来越苍老矮小。在楼盘与许家老宅之间,按照城建规划新修了一条马路,成为新的环城北路。

2011年夏天,马路修好了,高楼开始结顶了。

2012年2月4日,立春日,楼盘差不多竣工了。

2012年夏天,这个东湖畔的新楼盘命名为“东湖明珠花苑”,小区门前有少男少女读书的群雕,我总觉得这个地方是个好宅基,因为那里原来是师范校园啊,住在这里的人们会爱读书有文化吧!

孤独的老宅与林立的高楼,隔街相对,这种对峙成为旧城改造、房地产迅猛发展的一种特殊写照。被留存的老宅,如同一个孤独而又执着的倔老头,管你时移世易、天翻地覆,我自巍然不动!

再后来,老宅被漂亮的围墙围起来了,墙上刷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大幅标语。

有一阵,老宅的围墙里边有动静了,我在河对岸看过去,里边的大狼狗冲着我狂叫,有工人在里边忙碌,还看到围墙内有养鸡,我以为是工程队进驻了,要修缮老宅了。

但此后不久,许家老宅里的工人不在了,那狗狗也不在了,没有了任何动静,遗存的老宅,似乎是再次被遗忘了。屋后高楼矗立,屋前芳草萋萋,繁华与凄凉相互映衬,成为强烈的对比。

我始终牵挂这个孤独的老宅,关注它的命运,而它不论周围如何沧桑巨变,始终安安静静,无声无息,连一声叹息都没有。

2014年以后,我也去看过多次,但是都没有拍照片,因为除了春秋之变,其他毫无变化。

如今,许家老宅终于开始修缮了,按照规划,这个老宅修复后,将作为吴一峰艺术馆,这真是一个极好的安排,对此我非常期待。从这里的吴一峰艺术馆,走数百米就是东湖畔白莲花建筑——李叔同纪念馆了,东湖畔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了。

今年四月修缮动工后,我去过两次了,记录老宅前世今生的变化。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能够古董般地保留一些老宅院,并得到妥善利用,感觉金平湖的人文氛围越来越好了!

(2019年4月27日访许宅工地,2019年7月13日初稿,2021年5月修改)

师范学校教师宿舍

四月末的一个黄昏,又悄然来到隐在树林后的许家老宅。落日的余晖透过树林抹在宅院的外墙上,些许苍凉,些许暖意,脑子里浮现的是叶芝的诗“当你老了……”

哦,原来这里没有树,这片年轻的树林与年迈的大宅相伴多久了?树啊!月光下,老宅给你讲了好多故事吧,你能说给我听听吗?

在许家老宅修缮工程的围墙上看到工程告示牌,得知该工程4月15日开工,由浙江金隆古建园林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工程告示牌写着——

东城河滩许宅,位于当湖街道城北路社区东城河滩72号,北临环城北路,东临环城东路,南临南护城河。

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曾在平湖开设米行的许达卿和其女婿朱振环(曾在平湖开设成隆袜厂)所建。解放后收归国有,1960~1965年曾作为城关镇民办初级中学校舍,后又作为平湖师范教师宿舍,后部分作为房管会直管公房,部分许家后代私房用于居住。现居住户已动迁。房屋体量较大,布局完整,做工精细,多处构件雕刻有精美纹饰,较好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作为教育设施,也是研究平湖教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011年3月8日,由平湖市文广新局公布列为平湖市文物保护点。

该建筑坐北朝南,南侧临河,交通便利,平面呈直角梯形,前窄后宽。建筑通面阔21.18米,通进深32.77米,现状占地面积822.96平方米,现状建筑面积1167.33平方米。

建筑共二进,由前厅、正厅、东西厢房、天井组成,西侧有便弄,南侧正立面为主入口,东侧南部及北侧东角各设一小台门。建筑正立面木装修,其余三侧外墙砖砌,硬山顶,小青瓦屋面。

工地大门紧锁着进不去,只好踮起脚把手机举过围墙拍摄,看看里边的景象。绕墙转悠,终于在老宅西南角发现了一个小门。走进门口,看到宅院西侧幽深的小弄,弄口还挂着藤蔓。此刻的工地已经收工,师傅们做饭的、洗衣的,还有个别师傅在打扫。

老宅南面是临街的二层楼建筑,搭着脚手架。走进底楼正厅,看到有安全帽,随手拿来戴上,安全第一。

穿过这个正厅,后面有一个小的天井,走进石库门,有一个大的天井,便是后面的宅院了。

曾在平湖师范任教过的朋友看到我公众号上《许家老宅(1)孤独的遗存》,告诉我,她曾经破坏过许家老宅。这令我很吃惊,一个文静的女子,会搞什么破坏啊?结果她告诉我,当年在师范,学校给了她许家老宅一间房做宿舍,她父亲认为地砖太潮湿,给改造一下,铺成水泥地了。只是,当初并没有意识到是破坏。

真是诚实可爱的人啊!从前老房子这样改造的很多,会把地砖的地面改成水泥地,同时把地面抬高一点,毕竟底楼潮湿,尤其在梅雨季的时候,还常常遭遇河水上涨,雨水倒灌,这在江南水乡几乎是家常便饭。

在后院的正厅,看到地面上都是材料和建筑垃圾,看不清地面,想必原来应该是上好的方砖铺地。我家从前住的大宅院,也非常漂亮,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院子特别大,围墙很高,后院是跑马楼结构,左右各有八角亭。门窗也比寻常的高大,特别敞亮高爽,地面都是细腻光滑的方砖铺地。

后院正厅南侧外廊是圆拱设计,东西两侧月梁上有精美浮雕,可惜黄昏拍的照片看不清美丽的花卉饰纹。据说,房屋走廊等多处木材都是美国进口的洋松。

东侧厢房有一小门,门外一个独立的小天井,与前院相通。住里边的人有独立的空间,可以不通过正厅走到前院,如果正厅有客人,就不会被打扰。

这种结构,这种花窗,又让我想起儿时的家了,很相似,只不过我家居住的大院上世纪90年代就拆了,我甚至不知道那个大宅院曾经是谁家的?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也是我对幸存的许家老宅特别上心的缘故吧!弥补曾经的遗憾。

二进后院的大门,有两个保留完好大门栓孔,但是不见门栓,那两根长方木料估计被利用了,或者遗失了。

收工后的大院很安静,便和建筑队的师傅聊天。师傅说:“看样子这里曾经住了好多人家吧?分隔成好多间的,现在都拆了,打通了……这个楼梯不是原来位置,修缮时会复原,搬到原来的位置。”

我说:“是啊!这里曾经是平湖师范学校老师的宿舍,分给好多人家住呢!这大宅北边的住宅区,就是从前的平湖师范学校。”

二进北面也有天井,朋友说,从前大院里有个金鱼池,我没有看到,似乎金鱼池变成小花坛了,花坛上搁着废弃的广告牌。

从西厢房的楼梯上楼,厢房的窗户上贴着画报和挂历纸,鲜明的上世纪80年代风格。不知是谁家留下的,应该是二进二楼的西室。可能是怕西晒的阳光才贴的吧?墙上还贴着住户留下的视力表。

二楼北边的墙都拆了,一眼能看到马路对面的东湖明珠花苑,瞬间有强烈的穿越感。许家老宅,师范老师宿舍,平湖师范,东湖明珠花苑……时光流逝,新旧交集,时代变迁,此刻的我站在这个交汇点上,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诞生于1928年的许家大宅,今年91岁了,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讲年纪不算大,但也是一个跨时代的有故事的建筑了。

它见证当年许家的富有,许达卿老爷经营米行,女婿经营袜厂,据说做袜厂的朱振环是来许家做上门女婿的。

1949年以后,房子收归国有了,许家大兴土木的百年大计,结果只当了20多年的主人,真可谓世事难料啊!老宅见证了这巨大的变化。但相比平湖城里好几处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深宅大院,许家老宅还是幸运的。

许家宅基跟教育有缘,做过初级中学的校舍,师范老师的宿舍。曾几何,这宅院里,住着教书先生,时有书声琴声,挺好,原本富家宅院,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在上世纪90年代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及大规模拆迁中,许家所在的东城河滩是落在后面的,看来有时候做先进,首当其冲未必是好,还是稍稍落在时代潮流的后面更稳当一些。

许家老宅能够在汹涌的拆迁改造大潮中幸存下来,现在又得到很好的保护性修缮,更何况修缮后作为吴一峰艺术馆,这几乎是平湖老宅中最完美的归宿了。

如此看来这许家老宅虽然规模没有莫氏庄园大,但是比莫氏庄园更幸运,因为就个人而言,我喜欢与教育、艺术有缘的许宅!

(2019年4月27日访许宅工地,2019年7月19日初稿,2021年5月修改)

老宅涅槃记

关注许家老宅修缮的进程,去年开工后,几次去工地看过,因为心有牵挂。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大片老街小弄堂大宅院迅速消逝,城市旧貌换新颜的同时,蓦然回首,幸存下来的老宅院犹如珍稀物品,屈指可数。许宅便是其中之一。

这座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老宅,已经走过了90多载春秋。1960年后,这里曾经是平湖师范学校的教师宿舍,分隔成许多空间,居住着许多人家。

再后来平湖师范、东城河滩一带拆迁,老宅幸存,空无一人,沉寂多年。如今突然进来了工程队,噼噼啪啪开工了!

卸下所有残破的砖瓦、门窗,然后一件件仔细修复,我很佩服修建古建筑的师傅们,这与建造高楼大厦不一样,造新房子是白纸上画画,修缮古建筑则是赋予残败的建筑以新的生命。

师傅们个个是能工巧匠,对老建筑如同医生医治病人一样,悉心爱护,治愈历经沧桑的老宅,他们是工匠,如艺术家般完美地修缮复原,让老宅在略微痛楚中涅槃重生,恢复元气。

斑驳的老墙,90多高龄了,仍质朴坚固,处惊不变地蕴藏着老宅的魂魄。一处楼道,新的材料与旧的基础浑然一体,它们既陌生又亲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新材料被制作成构件,安装到旧梯子时,残败的梯子顿时健壮,反过来新材料获得旧基础的滋养,它们血脉互通。

看到旧门窗、新门窗和谐重组,看得见这种新与旧的有机粘合,在我眼中整个老宅是有生命的,我可以感受到其灵魂的气息,感受到常年失修后的残败颓废,如今正在师傅们温情而又怀旧的手中获得新生。

据许家后人朱立强先生说,房子是他外公许达卿亲手建造的,他出生在这老宅,并在这里居住了50多年。他也曾告诉记者:“我外公家以前是开米行起家的,当时生意做得很大,跨了好几个省。后来在平湖买了块地造了这栋宅子。”

朱先生介绍这房子的建造工序极为讲究,当时造房子所用的砖瓦,都是特地到有名的窑厂预约的,使用前,每块砖、每片瓦都要进行称重,不合要求的就不能用。

宅院的走廊设计精巧别致,平铺无缝的瓦叠加在一起,椽子弯曲高翘。厅堂前的走廊所用的木材是美国洋松,是专门请人从美国运来的。

忽然想到根据余华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中的片段,福贵家的房子抵赌债卖给了龙二,龙二因此被划定为地主,但他不愿意房子让政府分掉,最终放火烧了房子,木料太好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自己则被枪毙了。当别人说福贵家的木料好,福贵惊恐地说那不是他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这样相比之下,许家老宅的命运还是好多了!

东城河滩一带地势很低,每到汛期,那里的居民家中常常会被水淹,只有许家老宅安然无恙,因为许家宅基是最高的,且排水系统做得考究。

看不清被厚厚的尘埃覆盖着的地面,不知原先许家定制的方砖还有没有留存几块?

透过脚手架,仰望那一片天空,白云悠然,再看看脚下的土地,世事沧桑……

透过北边尚未安装窗户的框架,老宅后边那片曾经是平湖师范的土地上,新建的东湖明珠花苑小区,高楼林立,仿佛一幅镜框里的画作。

从一进到二进,有一狭长的过道,已经修缮完毕,正在做打扫。等我走近,做清洁的女工对我说:“灰尘很大,不好意思。”

我说:“没关系啦!工程做得很快哦!师傅们辛苦啦!”

戴着安全帽,楼上楼下,里里外外转遍,跟师傅们说说话,师傅们有的以为我是来看进度的,有的以为我从前住在这里的……哈哈,都不是!我只是一个管闲事的人,关注许家老宅,见证它的涅槃重生!

(2020年1月18日初稿,2021年5月修改)

九旬逢新生

去年深秋,再访许家老宅,修缮工程已经结束,只等竣工验收,比告示牌上的工期提前了一个月。

关注许家老宅十年,如今只用半年时间,老宅就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真是喜出望外。这座年过九旬的老宅,历尽岁月风霜侵袭,没想到风烛残年之时,涅槃重生!

半年前后,今非昔比。庭院深深深几许,走进一道道门,身临其境,感慨万千……遥想当年,许家宅院是如何景象呢?老宅是复原了,望着这悠长的走廊,空空荡荡,一片寂静……

当然这老宅最热闹的时候,一定是平湖师范教师宿舍时期,我不知道最多住了多少人家。我小时候也住在一个大宅院里,前后院共十户人家,邻居们亲亲热热,互相帮助,小孩子们更是热闹极了,宛如一个大家族。

师范的老师们就更不用说了,一群有文化、懂艺术的人在一起,我立在这窗前,想象着书声琅琅、琴声悠扬……这院子里曾经有书香啊!

都说岁月静好!可这岁月不静呢!此时此刻,算不算静好呢?至少静是肯定的,工程完工了,现在只有一个师傅留守。我一个人在这里转悠,发呆,很想跟老宅说说话,九旬老宅,蕴藏多少悠悠往事呢?

这大厅堂,梁上的精美雕花清晰可见,落地长窗,通透高爽,冬暖夏凉,不过修复前,是隔成一间间房间的,没有这么宽敞。

厅堂的柱子真够坚固!无论外面的世界风风雨雨,它们巍然不动。民国17年建成后,老宅经历抗战和内战,经历了国有化,从独家宅院,变成“七十二家房客”,又几近面临拆迁的风险,所幸得以保留,得以修复重生!

老宅底楼街面房的窗户,很少见了,记得平湖土话叫“搭子”门窗。从前沿街面都是木结构的门窗。民居都有半截的“搭子”门窗,窗可以开上面一半,透光通风。许家的窗户外面有玻璃窗,难得看到,应该原装的,因为此次是复原修缮,改装的会去掉。门是两扇叠着的,一扇是半截的,一扇是整个的,家里有人门开着,半截的门关着,这样路人就看不到屋里。

我独自在老宅里前前后后徘徊,上上下下转悠,或凭窗远望,或沉静凝思,多想追溯到从前,让往事一幕幕重现……许家的后人,平湖师范的老师们,你们都记得这老宅的悲欢吗?

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宁静却有生机。光明总是永恒的!我深信!目光在此穿越,抚今追昔,有怀旧,更有憧憬!

老宅的东边,建筑工地上大吊车高耸,又有新的工程启动了。在新的工程告示牌看到,许家老宅东边将建造一座更大的院落与之配套,是怕老宅太孤单吗?

如今老宅屋前的护城河依旧流淌,屋后高楼拔地而起……整个东城河滩,只留下这座许家老宅,孤零零地独立在护城河边,让我们的后代见识民国早期的江南民居,而老宅也将继续见证沧桑巨变,是啊!我预感老宅将会看到新的巨变,一切向好!

前后老宅新楼,相互映衬,一不小心,成为城市一种混搭新时尚,初看感觉强烈的对比,再看倒也是新的和谐!

黛瓦粉墙映青天,九旬老宅逢新生。人说庚子年有大变,祈愿向着光明越变越好!

(2020年1月23日初稿,2021年5月修改 另注:配图均由本文作者拍摄)

修缮前,已然独存的许家老宅

难得一见的“搭子”窗户

厢房窗户上贴着的画报

老宅内一条幽深的小弄

老宅内的一处转角楼梯

落地长窗,通透高爽

修葺一新后的老宅将成为吴一峰艺术馆

2021-05-3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22446.html 1 3 漫记:时光里的许家老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