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论苑版:

举社区教育之力,传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以曹桥街道为例

■ 曹桥街道 戴建国

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是社区教育应当努力实践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继往开来,就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并为长期积淀下来的区域文化所包容、所滋养。平湖市委、市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传承‘金平湖’农耕文明,注重乡村文化挖掘,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6月12日印发并实施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则要求:“深入发掘社区地域传统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传承村史村训,留住乡愁乡情。”在具有独特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区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区域环境的文化条件、文化优势,担当起传承历史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任务,“将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引入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应当努力实践之事”,让社区居民在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中,感受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精神魅力,以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社区善治,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社区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

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社区教育之中

挖掘古桥文化,讲好桥边故事 曹桥,以桥命名,以桥闻名,据不完全统计,境域内有大大小小各种桥梁一百余座,而古桥则占据了曹桥不可移动文物的半壁江山,这是曹桥风情的特点,也是曹桥历史的证明。在历史长河中,曹桥是嘉兴、海盐、平湖三地陆路、水路的交汇处,曹桥先民素有造桥的传统。但在过去,造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马厩大桥的建造竟耗时七年,足以佐证曹桥民众的坚毅刻苦。境内的古桥多有记录捐资者姓名的铭文,由此可见,建桥修桥成为承载百姓情感、回馈乡里的独特方式。2014年9月,街道发起曹桥精神表述语的征集,吸引了众多人士的参与,如今,“桥通八方,实干兴曹”,正在不断激励曹桥各方人士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各项事业。2019年9月,在马厩大桥重建90年之际,《桥边故事》、《桥边拾牍》这两本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读本,各以生动的方式讲述着曹桥的昨天。曹桥社区教育中心与街道文化站、村、社区联合,以读本为基础,利用文化礼堂这一传播阵地,开展“讲好桥边故事”活动,使父老乡亲从中感受曹桥古桥文化的魅力。曹桥的10个村、社区有6个是以桥命名的,尽管每个村有自己的特色,但这种命名方式已经成为传统,古桥文化是这里的初心和起点,在村的文化礼堂里,都有所在村古桥的文字和图片,成为村民乡愁乡情的永远记忆。社区教育中心在学校、幼儿园开展“纸文化”活动。“造桥”是一项重要的手工实践课,孩子们运用古桥的原型,“建造”出心中的理想之桥,在活动中,感受造桥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发挥地域优势,激发古镇活力 马厩庙集镇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清光绪《平湖县志》记载:“马厩庙在县南一十五里,俗传(齐)景公养马之处,因名马厩。”马厩庙集镇形成于明末清初,据史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马厩已是平湖主要集镇之一。直至今日,马厩等地对于齐景公的传说仍有较高的知晓度,它为一方乡土带去的富有凝聚力的历史养分,正孕育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果实。马厩一地与齐景公的情分缘起于马,加之齐景公爱马的传说世人皆知,因而当地百姓以“马”为对象创作而成手马灯,以纪念齐景公的恩情。经过长期的表演和推敲,手马灯逐渐融入了对古代马军阵型的模仿和传承,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表演形式和传承体系,传递着慎终追远的初心和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曾受邀参加北京龙潭庙会全国民间花会展演,斩获金奖。2015年9月,手马灯被列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曹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项目。赵泾港水流傍马厩古镇,经马厩庙大桥潺潺而过,奔腾不息,古桥流水、古镇古庙构成一幅人们向往的美好画卷。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在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今天,马厩古镇更需焕发新的气息。千年古镇,再掀时尚潮流。2020年9月,马厩赛艇小镇启用。赛艇作为奥运会传统比赛项目之一,多在江河湖泊等大自然平静水域中进行。小桥流水的江南风貌与乘风破浪的赛艇激情相融合,正是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平湖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

创设文化氛围,传颂先人事迹 在曹桥民间流传着许多先人的故事,如齐景公代天子巡狩、何文秀瓦屑滩除恶锄奸、朱五福南浔长跪三天三夜劝募造桥、金龙浜陆氏送乳汁救人、周义为家乡百姓奏请皇上免粮赈济等,还有戏剧大师钱南扬、翻译家姜其煌、地下党员张筠秋等事迹,在他们身上无不显示着值得后人学习的那种精气神。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文化站一起,指导相关村利用区域名人,打造村特色文化,如钱南扬出生地严家门村的戏曲文化,马厩村的“马”文化、百寿村的“孝”文化等,通过对这些名人的生平和个人造诣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文化礼堂的平台进行宣传,激发本地居民的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将先人事迹改编成情景剧进行展示,如何文秀除恶、朱五福劝募造桥、张筠秋入党等,这些节目与新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在人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

打造特色品牌,弘扬行知文化 “行知文化”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伟大人格、崇高精神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曹桥街道有着浓厚的学陶基础,所辖的中小学、幼儿园先后更名为“行知”系列学校,是嘉兴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陶研实验学校。为了将学陶工作推向全社会,2009年成立了街道陶行知研究会,与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合力开展工作,通过社区教育这个平台,把行知文化的传播从学校教育层面成功地移植到社区教育这个大课堂,并提出了“行知文化进万家,爱满天下促和谐”的社区教育工作目标和实践路径。街道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二届“行知文化节”,而且每一届的“行知文化节”都有鲜明的主题,也都始终突出“和谐、文明、美丽、爱”这几个关键词,为街道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正能量。如在行知小学和各村(社区)开设道德讲堂,开展了以唱一首歌、看一个视频、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做一番点评“五个一”流程为重点的道德讲堂活动,传播道德文明,弘扬社会正气;举办了“美丽曹桥——我的家”主题征文活动,生活和工作在曹桥的新老居民用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在曹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围绕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崇高人格,举办了“用爱谱写幸福生活”演讲赛,选手们用感人的事迹和生动的言语,向社会诠释“有爱就有幸福”的真谛;由街道团委、妇联发起,开展“晴天彩虹”公益爱心捐赠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将所捐得的衣物及时赠送给山区的贫困学生;在机关事业干部和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在校生军事训练、野外拓展训练等,通过教育活动,牢固树立有国才有家、爱家更爱国的理念。

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区教育联结之思考

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要奠定社区教育基本人文思想基础。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形态,它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政治经济条件、人文思想条件相适应、相匹配、相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历史、社会人文与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着社会历史、社会人文与社会思想发展的主流,因此它也必然成为社区教育的人文思想基础。近几年来,曹桥街道社区教育之所以取得一定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到了能够让农民真正感兴趣的文化项目和类型,彰显了健康向上的人文思想,并通过引导和培育,使之成为农民的自发和爱好。往深层次讲,也就是触动了群众的心弦,把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美、求乐、求安宁、求幸福的心理念想激发了出来。二是要决定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与资源开发基本方向。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与教育资源开发是社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而这些任务的具体形式和内容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引领,这个引领应该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但它的根,还是立足于神州大地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曹桥社区教育中心相继推出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资源都紧紧围绕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而展开,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要主导社区教育活动的基本内涵。社区教育活动具有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社区教育活动的举办会受到区域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产生于社区,也应该传承于社区,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这就使得社区教育活动带有区域文化特征,曹桥街道的桥文化、马厩文化、行知文化主导着社区教育活动的内涵,在精心策划与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区域活动品牌,吸引当地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

社区教育如何更好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要纳入地方发展总体目标。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传承、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把它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规划,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并举,长远规划和近期开发同步,更好地运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乡村之美和人文之美。二是要创新运用多种实践模式。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特色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曹桥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实施实验项目、开发特色课程、创意表现形式、开展多种培训、策划主题活动等,使区域特色传统文化融入当今社会,激发生命力,彰显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要赢得社会各方大力支持。社区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一定区域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必须依靠各方的通力协作,赢得外力助推。曹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发挥中心的基地作用和基础作用,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教育、财政、公安及村、社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上级社区学院和科研单位的精心指导和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传承与发展了曹桥街道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广大居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广大居民的综合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需要关注所植根的文化,正确认识文化,让文化在场。因为有怎样的文化就有怎样的社会,文化塑造社会,文化锤炼精神,文化提升“软实力”。我们要不断学习、挖掘、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形成适合时代要求、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这也正是社区教育所要追求和实现的一个主要目标。

2021-05-19 ——以曹桥街道为例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19020.html 1 3 举社区教育之力,传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