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转C2版
■记 者 汪锦秀
见习记者 王茹彤
通 讯 员 张其良
星辰大海更可期
向海而兴,追逐“蓝色梦想”
海陆联动,打造“经济高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蔚蓝色的海洋,无边无际,孕育着无限希望。拥有27公里海岸线、10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又背靠上海的平湖,自然是一座希望之城。靠海而生,向海而兴。
2006年7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冒着酷暑,来到我市乍浦考察港口码头建设,提出了“港口建设要着眼于全面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沿海港口深水泊位建设,不断提高适应能力、服务功能、专业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进一步带动我省临港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彼时,在乍浦港向东,独山脚下,一座现代化的码头正在筹备开工,一个被渴望了近百年的“大港梦”正在激情点燃,并成为此后近15年来平湖始终追逐的一个梦。
从一片滩涂到黄金海岸,始于2005年。2005年4月21日,平湖市原滨海开发区更名为独山港区,与原全塘镇合署办公,依托滨海优势与腹地资源,打造经济新平台。当年5月25日,平湖市白沙湾至水口治江围涂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开启了“沧海”变“桑田”的嬗变。就在治江围涂工程紧张施工的同时,招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率先签约落户的,是嘉兴港独山港区粮食码头及配套项目。2006年9月,嘉港物流一期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3.7亿元,建设3.5万吨级兼靠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1个,兼具散粮和件杂货中转功能,设计年吞吐能力147万吨,被列入《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也是当时浙北最大的粮食码头。
“2008年,我们公司的一期项目开港运营,第一年就实现吞吐量37万吨。”嘉港物流董事长全尚水说,“2010年,嘉港物流二期合作协议达成,码头也迎来了5万吨级海轮的首次靠泊,吞吐量更是首次突破了100万吨。”
码头项目的建设,让东海之滨、独山脚下变了模样。昔日的滩涂上建起了仓库、堆场;一座座门机让独山披上戎装。海面上,来来往往的货轮推动着“蓝色崛起”;曾经沿海渔民泊小渔船的海岸,成了万吨巨轮停靠的港湾。
“来独山港投资,我们看中的是这里绝佳的地理位置和难得的水深条件。”全尚水说。地处沪杭甬苏交会处的平湖,背靠经济发达的杭嘉湖腹地,东邻上海,西接杭州湾跨海大桥,公路四通八达,内河通江达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拥有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资源,港口岸线长12.6公里,可建3-5万吨级泊位43个。独具慧眼的不止嘉港物流,上港集团独山港码头、浙能煤炭码头、浙江物产化工码头等项目也相继建成,且不断发展壮大。就拿嘉港物流来说,2018年二期工程顺利完成,拥有了两个3.5万吨级兼靠5万吨级的码头,当年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去年公司产值首破1亿元,今年一季度更是再创新高,吞吐量达到142.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3%。
一港之变,是平湖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生动践行。如今的独山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13个,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933万吨。丰富的港口资源,让独山港成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阐述了他对海洋经济的思考:“海洋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就海洋论海洋”“加强陆域和海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切实贯彻总书记的指示,我市以港口资源优势为依托,实施海陆一体化开发,推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走进浙江独山能源有限公司,不得不惊讶于其厂区的规模之大。“到‘十四五’末公司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600亿元,利税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公司行政部经理沈奇波介绍道。2016年由新凤鸣集团投资我市的独山能源项目,一期总投资40亿元,年产PTA250万吨,2017年11月打桩,2019年10月30日就实现了竣工投产。同样年产能250万吨PTA的二期项目去年10月也已实现了投产。“去年9月8日我们的三期工程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也开工建设,总投资130.8亿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将建成年产400万吨PTA和210万吨聚酯的生产线。”沈奇波说。独山能源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是我市发挥海洋优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新基建“窗口期”的重要成果。
科技兴海,共享“蓝色未来”
靠海而生,因港而兴。独山港区从诞生开始,就承担着构筑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的使命。我市也不断谋准、谋深、谋远独山港区的产业定位,提升平台能级,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化工新材料、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我市沿海经济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盯投资强度、产出额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能耗约束限度、未来成长度“六个维度”,我市不断招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德国巴斯夫,瑞士科莱恩,日本艾迪科以及卫星石化、新凤鸣集团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和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快速集聚。与此同时,我市坚持陆海结合,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今年1月28日正式启用的独山港区液体散货区A4码头,就是作为浙江独山能源有限公司重要配套工程,码头年设计通过能力210万吨,是独山能源原料运输的重要通道。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又抓住机会与沪共建新材料产业园,全力推进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眼下,在独山港与毗邻的上海石化之间,首条跨省公共管廊即将建成。建成后,两地产业所需原料及产品均可通过管道,实现互供。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新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拥有“两海”优势的平湖,可以说潜力无限、未来无限。我市深谙此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实施科技兴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底,嘉港物流委外订制的智能理货系统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公司开港12年来的人工理货实现了向数字化管理的转身。新系统上线后,一个小小的手持终端替换掉了理货员手中的纸和笔,用它对着货物二维码轻轻一扫,即完成了货物品名、批号等信息的采集,相对于之前的人工理货,信息数据的扫码采集和实时比对能有效避免货物的错发。“现在我们的码头可常年停靠5万吨级船只,一天吞吐量可达2.6万吨,智能化、数字化改革势在必行。”嘉港物流办公室负责人王伟说。除了高科技的加入让码头理货员变成白领外,这几年嘉港物流还推进了闸口智能化改造、四层五层堆垛技改、门机20包PTA一次性吊装自动脱钩工艺等科技改造项目,赋新赋能,打造一个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港口。
科技兴海,就要深入推进项目的高质量与产业的集群化。“目前在建的新材料一体化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配置自动化智能化设施,打造数字化管理体系,物耗、能耗、排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沈奇波介绍道,独山能源PTA项目相对传统工艺有显著升级,选用行业领先的英国BP公司最新PTA工艺技术和专利设备,同传统PTA技术相比可减少95%固废,65%温室气体及75%的废水排放,将PTA行业绿色、低碳、安全、环保和节能降耗实现有机统一。PTA生产线上的工人都是相关对口专业的大学生,以科技和人才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化、数字化工厂。
随着陆海联动的深入实施与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独山港区已基本形成了卫星石化、独山能源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我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42.6亿元。我市也已将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作为“1212”高能级产业体系中的两大主导产业,而做大做强这两个产业集群,需要继续发挥“两海”优势,激发海洋经济更大的活力与动力,加快形成“蓝色经济”新增长极。
上接C1版
星辰大海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