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平湖自然资源和规划

打造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平湖样板”

尊重历史 多方联动 常态推进

2017年,新埭镇虹桥景苑社区试点的部分农户领到了全市首批农房不动产权证书,拉开了全市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登记发证三年行动的序幕。此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一盘棋”思路,按照“先新社区、后自然村落”“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健全完善政策制度,精准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创新推动农房确权登记“最多跑一次”,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农房确权登记”的热潮。

“以前农户手上只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没有房产权证,经过确权登记颁发的农房不动产权证对宅基地、房屋面积、用途等都作了详细记载,并编制了不动产单元代码,对于保护农民财产权、解决土地权属纠纷、促进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金志元介绍说。

经过3年多时间的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宅基地及住房登记发证73035户,实现符合农房登记条件的农户“应登尽登”“应发尽发”,健全了日常登记长效管理机制,在推进农房确权登记之路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逐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点的“平湖样板”,为全省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贡献了“平湖智慧”。

尊重历史,破解确权“难堵点”

农房确权登记工作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然而,在实际推行农房确权登记的过程中,农房无权属审批材料、户口迁出、批少建多等历史遗留问题,却成为了横在农房确权登记面前的一道坎。如何破解农房发证难点堵点,让农民早日拿到“大红本”,吃上“定心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一个“细”字破题,明晰权属、明确权利,加快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和解决。

“还以为像我们家这种情况拿不到农房不动产权证了。”家住当湖街道虹霓村的金先生说起“拿证”的经历,依旧激动不已。据金先生介绍,其家中老宅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并未办理相关建房审批手续,无法提供确权登记相关证明。随着周边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拿到了农房不动产权证,金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很快虹霓村的工作人员为金先生一家带来了好消息。“村干部告诉我们,市里出台了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政策,像我们家的情况可以由当湖街道办事处出具房屋来源合法证明,然后申请办理农房确权登记。”金先生回忆道。果不其然,在提交相关资料证明后没多久,金先生一家便等来了属于他们的农房不动产权证。

“农村历史遗留问题形成时间长、户数多、成因复杂,针对不同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结合我市实际从政策层面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规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科科长马皆燕介绍说。以问题为导向,该局在充分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依法登记、房地一体、尊重历史”的原则,牵头拟定《平湖市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细则》,并由市政府发文,详细梳理并确定了确权登记的范围、政策、操作规范。同时,针对历史上缺乏审批权源依据的情况,明确相关补办政策,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精准清晰的政策依据。有了政策“加持”,横亘在确权登记路上的难点堵点逐一疏通。据统计,目前我市已解决17928户历史遗留问题并办理农房不动产登记。

因地制宜的政策实施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宣传保障。在推行农房确权登记工作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门印制《工作手册》、农房登记知识宣传折页和公开信8万余份,通过入户宣传等方式,为农户详细梳理讲解相关政策,做到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家喻户晓。与此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将宣传工作延伸至农村“最后一公里”:抓住“6·25”全国土地日节点,集中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借助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平台等做好政策答疑等宣传;利用电影下乡,放映农房发证公益宣传片……在多渠道、高频次的宣传下,积极配合做好农房确权登记工作已经成为平湖人的共识。

多方联动,打通登记“高速路”

“就好像为自家的房子办了本‘身份证’,以后房产有保障了。”新仓镇石路村村民老刘拿到崭新的农房不动产权证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老刘告诉记者,自己家的房子属于保留点原地翻建,今年刚造好不久,他在新仓镇自然资源所提供了身份证、户口簿等材料直接办理了农房不动产权证,既省时又省力。

一本小小的农房不动产权证,虽然只有薄薄几页纸,寥寥数行字,但是其背后却凝结着农房确权工作人员的艰辛与汗水。“最初办理农房不动产确权登记需要提供的材料比较多,经过我们反复的探索实践,对登记流程手续和登记材料进行了简化,并创新登记资料收集方式,农户只要出示身份证(供拍照)、在申请表和界址调查表上签字即可完成登记发证,实现农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马皆燕说。

为提高农房确权登记资料收集效率和准确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印发了《关于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责任分解的通知》,将农房确权登记牵头工作责任进行分解,加强相关单位协调合作,并在各镇街道设立农房确权办公室,尽遣精锐实行集中办公。与此同时,打通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系统、公安户籍系统查询通道,由各镇街道农房确权办进行宅基地批复、户籍信息的统一搜集。此外,针对门牌证信息搜集工作,市农房确权办与市民政局多次进行协商沟通,明确了由各镇街道民政办统一提供门牌证信息。

在具体工作中,各镇街道农房确权办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收集模式,例如安排老同志协助查找宅基地批复资料,有效提高了因多用名、别用字、户主更换等情况农户批复资料的查找效率;与派出所、镇街道民政办协商将农户信息(即一页上有多户信息)、门牌证信息(即一页20多条门牌信息)合并打印,以“一户一档”形式优化信息搜集管理。同时,为应对面广量大的信息搜集工作,农房确权工作人员常常以“白+黑”“5+2”的工作模式,全身心投入其中。“看到农户拿到不动产权证时脸上露出的笑容,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市农房确权办工作人员钱宇宸说,在全程参与我市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三年行动中,老百姓的满意度、收获感始终是他们不变的追求。

省去调取证明“多头跑”的时间,登记资料由各镇街道农房办“承包”,群众只进“一扇门”即可办理农房确权登记,如今平湖这一便捷惠民的农房不动产办证经验不仅使广大农户收获感满满,还为全省农房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平湖智慧”。

常态推进,按下发证“快捷键”

依托全市农房确权登记发证三年行动,我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登记发证工作机制和争议调处工作机制。随着全市自然村落保留点建房的持续推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抓住有利契机,将全市农房不动产日常登记工作推向常态化。

确权登记科负责政策层面指导、不动产登记中心负责业务指导培训、各镇街道自然资源所负责各辖区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权属争议调处等工作,并会同镇街道相关部门和村社区妥善处置争议……为进一步将全市农房不动产登记工作做深做实,我市于去年12月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平湖市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发证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按照“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模式,压实各单位和部门责任,并进一步规范确权登记发证程序,严格落实物权法定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常态化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离不开专业、敬业的工作团队。为此,今年该局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农房确权登记相关专业培训,定期为确权登记发证队伍“充电”“补给”,打造一支业务熟、政策清、能力强的农房确权登记发证队伍,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农村宅基地及住房是农民手中价值最大的不动产,我们将持之以恒巩固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在积极‘向前看’的同时不断‘回头看’,做好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后半篇文章,确保确权工作担得起群众信任、经得住历史检验,让确权成果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满池春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海飞这样表示。

■记者 汤智娟 通讯员 时 逸

2021-04-28 尊重历史 多方联动 常态推进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13332.html 1 3 打造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平湖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