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二、党史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党史为治国理政提供历史智慧和历史启示

■ 平湖市委党校 王晓燕

四、党史为守护初心完成使命提供强大的文化自信

今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是我们砥砺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修养课,是知史鉴今、观照未来的历史教育课,是精辟深刻、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这次党内集中教育的主题是学党史,目的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几代人为了寻求人民幸福、民族伟大复兴留下了艰辛的足迹。“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中国取得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治国理政理念和全体人民的砥砺奋进分不开的。而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是缘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错误和不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勇于自我革命,并能将之运用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上。

学习党史,要领悟中国共产党善于结合国情实际,开拓创新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体现形式。而建立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是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中付出惨痛教训后得出的结论。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但在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及时恢复并进一步健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在回望党史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得出的治国理政新思路。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创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上开辟了适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学习党史,要明白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智慧积累了珍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我们党百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无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的彰显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形成等,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这是几代人的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只有认真回顾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才能知道如何在这些继续行之有效的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治国理政的新方法是何等重要。

学习党史,要了然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错误,吸取教训的胆魄和勇气 百年奋斗的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承认错误,正确面对,并能将错误与失败连同党的经验一起成为党的教科书的有韧性的政党。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顾反思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历程中所犯下的各种错误,科学总结了革命和斗争经验,为以后的道路指明了方向。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科学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给日后的继续奋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两个《决议》体现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革命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治国理政当中犯下的错误勇于承认、敢于改正并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勇气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补充精神上的钙。学习党史,要从党史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种德者必养其心”,中国共产党员的“心学”就是我们的党史,因此要认真学习党史,搞好党性教育这堂必修课。从南湖一叶小船到今天中国共产党这艘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从几十名党员发展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前进的道路上谱写了激昂奋进的动人诗篇,无数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理当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红船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饱含“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蕴含“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学习“红船精神”,就是要学习先辈们那种敢为人先、披肝沥胆、舍生忘死、越挫越勇的革命情怀,端正作风,时刻谨记作为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和信念,义无反顾,坚定向前。

“长征精神”——这一精神启示我们,要谨记“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要牢记“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要铭记“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传承“长征精神”这一红色基因,就是要做到在新时代永葆党员本色,能吃苦、有韧劲,不怕牺牲、努力奋斗,在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抗战精神”——这是在民族存亡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回顾来路,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情怀,誓死捍卫先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族独立和自由。

“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汇聚成了我们今天前进道路上壮观的红色谱系,我们学习党史就要赓续这条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文化的冲撞激荡,我们唯有传承历史基因,守住精神根脉,发扬光荣传统,才能站稳脚跟。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坚守初心和使命提供着最有力的精神支撑。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唯有认真学习党史,才能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才能搞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结合理论学历史,深入学习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

党史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要从党的理论探索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从而坚持不懈地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史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与模式,走什么样的路,遵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需要我们顺应时代要求,做到因地制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实践中总结的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的理论武器。

党史证明,实事求是乃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一切曲折和取得的一切辉煌,都取决于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理论与实践。党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并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显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或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精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望来时路,担当助跨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历程,创造了中国独有的红色革命文化与精神家园。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铸就而成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晶体。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自觉秉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远大理想、纪律规矩、作风形象,始终不渝地弘扬中华民族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文化传统,并使其与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并与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进步相结合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拼搏的艰苦奋斗史 近代以来,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争也从未间断。然而,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包括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等,都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是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和方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先争优精神,披荆斩棘,积极投身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之中,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要准确把握党史的主流和本质,从历史中把握前进方向,获得前行的动力,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 我们讲党史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解读初心、坚守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坚持奋斗、永远年轻的动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对于任何政党而言,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为大众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实现人民利益摆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一系列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制度,都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党史文化的价值内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党史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关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和告诫的,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讲到,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红船旁的我们要在认真学习党史中砥砺初心,凝聚力量,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一方面积极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船精神”,另一方面更要锐意进取,勇开新局,加快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的新崛起之城。

一是要把党史学习与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进一步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守正创新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开辟新局。

二是要通过学习党史,不断创新我们的学习制度以及方式方法,把我们党百年历程凝铸的丰富历史经验和红色资源作为学习党史的生动教材,讲好党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活在党员干部的心中,让党的革命基因在血脉中传承,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入耳入心。

三是要把学习党史与研究现实问题、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只要我们的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近日在部署“守根脉、保平安、办实事”网格大走访活动时向全市党员干部发出号召:“庆祝建党百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老百姓有幸福感、获得感,做到‘党在我心中,我在人民中’。”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加深的党史学习,探寻百年党史的根基血脉和力量之源,激发造福为民的使命担当,真正做到力学为民,进而在善作善成上磨砺意志和本领,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攻坚破难的决心,夯实作风,提升能力,全面形成推动金平湖新崛起的磅礴力量。

三、党史为理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行动指南

百载红船先烈铸,千秋赤帜后生擎。

——俞标淡诗并书

2021-04-21 一、党史为治国理政提供历史智慧和历史启示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11506.html 1 3 二、党史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