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位于新仓镇现双红村放港河西侧、盐船河北岸,虎山村因“虎山”而得名,现在的虎山村已整体并入双红村。“虎山”,俗称为“虎山坟”“虎山头”,是当地人对“虎山”一带地名的统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平湖人朱鼎镐所著的《芦浦竹枝词》中有关于“虎山”的诗:
落日牛羊下虎山,顾公河水绿弯环。南园不复梅花树,明月何劳鹤守关。
这是对当时虎山的描写,可见,150多年前,虎山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文人墨客,时常光顾。清宣统二年(1910年),平湖周光瑞在《盐溪渔唱》中也有诗云:“虎山浑似虎丘形,高阜修篁一带青。莫道此山本培,平原也有小云屏。”诗后注,虎山在南放港坊,土阜似虎形。修竹蔽之,青葱满目。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虎山方圆面积约3亩,最高处有3米多,再加山上的竹子青梢蓬远看有10米多高。虎山的北边,有一条小路,是当地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有一条东西横贯的小河,河面虽小,但至2012年时,这条小河仍然在,只是杂草丛生,河面看不到河水。虎山的西南角上,有一片坟地,本地人俗称其为“虎山坟”。
虎山地名的沿革:1949年5月平湖县解放后,于1950年2月,成立虎山村。1954年4月,为黎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俗称小社),这时开始平整虎山,砍竹伐树,清理杂草,并在虎山上种植了南瓜等,在虎山偏东的山顶上建造了南北向房子8间,东西向房子3间,作为小社办公室、虎山小学教师的宿舍。山顶上开辟了一块篮球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村里办起大食堂,历时两年多,到了三年困难时期,虎山上的房子被全部拆除。
虎山地名的变迁: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时为虎山村,后改名为新仓人民公社第八大队。1961年4月,调整为新庙公社联盟大队。1962年2月,虎山从联盟大队划出,成立虎山大队。1983年11月,政社分设,又改称为虎山村。是年全村195户、722人,耕地面积1036亩。1999年4月,虎山村并入联盟村,属原新庙镇最小的村。
虎山地名的传说故事:
几百年前,张姓的先民最早迁移到“虎山”这块土地上,其次有杨、谢、周、朱等姓氏,主要是张姓,以农耕为主。从20世纪30年代起,张姓中出现了学手艺、做工匠的人,一代传一代。从此以后,他们与“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给“虎山”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故事一:卖火柴的姑娘。据传,很早以前,有一年夏天,一个卖火柴的姑娘来到了“虎山头”卖火柴,生意不错,卖出了许多火柴。卖火柴的姑娘很高兴,不知不觉来到了“虎山”脚下,她抬起头,仰望这座平原中的小山,欣赏这里的鸟语花香,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觉得这是个好地方。于是她爬上了虎山,来到山顶,可是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就找个地方“方便”了一下。自从卖火柴的姑娘在山上“方便”后,人们发现,虎山从此就不再往上长了。
故事二:两缸菜油。传说在虎山上埋有两缸菜油,何人埋藏、为何埋藏,都不得而知。许多人为了寻找这两缸菜油,东挖西掘,但是从未找到过。所以大家觉得这两缸菜油十分神奇。一个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一轮明月挂在虎山顶的一棵老树上,天空掠过丝丝白云,群星闪烁,月光如水,屋外的气温明显下降,给人以凉意。一个在虎山边乘凉赏月的村民,突然发现虎山上有两个菜油甏似的东西,心中大喜,这不是传说中的两缸菜油吗?他急忙下山,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他的同伴。几个同伴马上赶来,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任凭他们怎么找就是找不到这两缸菜油。
虎山的土质以海沙和泥土为主,比较松散。实际上,虎山不是山,而是在沧海变桑田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似老虎形状的高丘,长期以来,被当地百姓习惯地称为“虎山”,留下这个丰富而有趣的地名故事流传在民间。 (黄伟慧 钱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