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是气清景明的节气,也是缅怀、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
临近清明节,我市也将迎来祭祖扫墓高峰。为了让这个清明节更加“清明”,日前市民政局向全市人民发出文明祭扫倡议和群众祭扫流量高峰预警,倡导广大市民以绿色文明方式追思先辈、祭奠逝者,践行绿色殡葬新风尚。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强化绿色发展引领,厚植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理念,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社会公众对殡葬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持续提升,有力推动了绿色殡葬改革的深入开展。
“殡葬改革需要多方合力、综合施策、笃定不移,只有将绿色殡葬理念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让生态文明之风吹进百姓心坎,更好地促进殡葬改革健康有序发展。”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俞鑫岗说。
创新节地葬式
全面推进“生态殡葬”建设
3月22日下午,我市2021年度清明节期间安全祭扫暨寄存堂建设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独山港镇和新仓镇召开,会议就清明节期间安全祭扫和寄存堂建设管理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加强全市各镇街道寄存堂建设管理,是我市发展节地葬式、推动绿色殡葬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满足市民多样化生态殡葬需求,市、镇街道两级财政先后投入近1亿元改造提升全市骨灰寄存堂以及新开辟生态墓区、予以生态安葬经济补助等。
按照“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使用”的工作思路,市民政局从寄存堂的建设、管理以及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量和探索。
在建设上,以钟埭街道长乐园骨灰寄存堂为样板,明确各镇街道新建骨灰寄存堂硬件设置要求,将休息室、告别祭祀区、焚烧炉和停车场等作为“硬指标”,同时规定格位最低满足20年放置需求,强力推动全市骨灰寄存堂改造提升工作驶入“快速道”。截至目前,8个镇街道和市殡仪馆需要改扩建的寄存堂已基本完成改造提升工作,共建有新旧骨灰寄存格位16.2万格,其中新材料全封闭防霉防潮格位14.3万格,落实补助资金2600余万元。
在管理上,强化属地管理职责,明确属地骨灰存放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集中祭扫活动的应急处置预案、骨灰存放信息档案的建立等职责,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专人,负责骨灰存放登记、格位维护、秩序引导、环境保洁、安全巡视、绿化养护等事务。在此基础上,市民政局通过召开现场会、现场走访指导等方式,督促各镇街道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骨灰存放安全规范,寄存堂管理平稳有序。
在使用上,积极用好政策“指挥棒”,自2014年起在全市范围实行寄存堂免费存放骨灰盒、免收寄存堂管理费和新增骨灰入堂存放经济补助三大新举措,新增骨灰存放比例逐年提升,骨灰入堂存放量由2014年8月的5.36万具增加到现在的8.7万具,全市新增骨灰进堂率由2014年的20%提升到2020年的60%,累计免收骨灰存放费和管理费660余万元。按生态公墓每亩不少于300穴计算,已节约土地近380亩,为更好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和经济建设等腾出了空间。
深化便民改革
全面提升“智慧殡葬”服务
群众身后事,民生关键事。在互联网时代,加快推进殡葬政务服务信息化,持续提升数字殡葬服务,让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是殡葬这一基本民生事业不断追求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市民政局聚焦传统殡葬服务的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深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打造出覆盖全流程的“智慧殡葬”服务新模式。
作为群众全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环,“身后事”的置办往往需要多费周折。以优化群众“身后一件事”全流程网上办理为突破点,日前市民政局组织全市8个镇街道社区经办人员、派出所户籍工作人员等开展了部门联办移动端操作系统业务培训,通过系统化培训,实现户口注销、丧葬费及抚恤金发放、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火化证明等身后多事项“一站式”“不出村”办理,真正把服务落在基层,把便利留给群众,让“伤心事”办得宽心、省心。
巩固深化“身后事”跨部门联办改革工作成果,打破“身后事”办理的“信息孤岛”,是市民政局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探索“智慧殡葬”服务向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实践。除了扎实推进“身后一件事”全流程网上联办工作,眼下该局还积极谋划拓展线上云服务功能,为8000余名福陵园公墓用户提供智能化网办、掌办新选择,打造“智慧殡葬”数字化服务完整体系。
“我们计划在实现远程缴费、网上祭祀的同时,根据市民平时咨询量大、关注度高的高频事项和业务,增加实时查询、业务指南、网上预约、墓型查看、政策宣传、代为祭扫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全方位满足市民对殡葬业务常态化通办的需求。”市福陵园公墓主任蒋晓燕介绍说,届时市民可以通过优质齐全的图片和文字内容,了解具体服务事项,完成相关业务办理。通过前期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梳理工作,福陵园公墓截至目前已累计整理高清实景图片7256张、文字说明2万余字,为下一步云上系统开发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智慧殡葬”工作的有力推进,市民政局还进一步突出多环节“智办”新模式。一方面,利用局机关数字化改革的有利契机,推进殡仪馆业务操作智能化升级,计划将悼念、守灵、冷藏、火化、寄存、发灰等业务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推广条码化管理及移动化办理,增强殡仪服务规范性和精准性,减少差错率;另一方面,依托骨灰跟踪信息系统,引导全市15个骨灰寄存场地实现标准化管理。据统计,目前系统累计录入全市骨灰信息近2万条,新增骨灰实现100%线上登记、更新和查询,助力全市节地生态安葬工作更高质量推进。
推进移风易俗
全面倡导“文明殡葬”新风
擦拭墓碑、鞠躬行礼、敬献鲜花……今年清明期间,市福陵园公墓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出“代客祭扫”服务。从3月26日起,不能至现场祭扫的市民可通过“平湖福陵园”微信公众号,进入代客祭扫界面进行预约委托,预约成功后,公墓将安排工作人员祭奠逝者,并把服务过程通过小视频反馈给市民。
“‘代客祭扫’服务既能给我们省去来回奔波的时间,也帮我们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陶先生一家常年工作和生活在上海,每逢清明,他总要驱车至福陵园为曾经的老战友祭扫一番,但是今年因为腿部动了小手术,无法赶回来亲自祭扫,于是他在“平湖福陵园”微信公众号上预约了“代客祭扫”服务,由公墓工作人员代替他完成祭扫心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代客祭扫”的实行正是顺应“绿色殡葬”、文明祭扫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今年市福陵园公墓还将继续推行网络祭扫、“鲜花换纸钱”等环保低碳的祭扫方式,营造文明祭祀的良好社会氛围。
叶落归根,绿荫后人,实现“绿色殡葬”改革离不开文明新风吹拂。按照清明节期间集中祭扫和集中安葬的民俗习惯,市民政局紧紧围绕“文明殡葬”主题,大力推广家庭追思、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节俭、便捷的祭扫方式,培育绿色文明低碳的殡葬理念,弘扬慎终追远、厚养薄葬等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广泛宣传骨灰寄存、树葬、草坪葬、骨灰撒海等节地生态的骨灰处理方式,提高群众对殡葬改革的认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丧葬观念,自觉抵制丧葬陋习,加快推进殡葬领域文明建设。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今年清明节期间,市民政局继续加大寄存堂免费存放政策力度,加强内外环境、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将文明低碳祭扫、节地生态安葬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不断深化丧葬礼俗改革,努力推动这一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同频共振”。
在此基础上,坚持平安清明导向,全面加强清明祭扫安全管理,强化属地监管、部门协同、安全检查等工作,确保清明祭扫工作安全、有序、文明、生态开展。
“‘绿色殡葬’改革是新形势下必须攻克的课题,我们将始终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全市殡葬改革事业健康发展新局面。”俞鑫岗这样表示。
■记者 汤智娟 通讯员 张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