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金凤
通讯员 李文嫣
摄 影 王 强
在美丽的东湖风景区, 有一座新四军女战士的雕像, 她的目光深邃坚毅,她的精神永垂不朽,她向过往的人们述说着一位机要战线上的女英雄——施奇的故事。
施奇1922年出生于平湖,因家境贫困,自小做了童养媳,14岁时逃到上海做纺织童工。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施奇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煤业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1938年8月,施奇在皖南泾县参加了新四军,被编入军部教导队学习,担任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结业后,她被分配到军部速记班,随后被调到军部机要科,并担任江北大组的组长。
当时,施奇与恋人在同一个部队,皖南事变前夕,她与恋人约定等抗战胜利后就回老家结婚。时隔不久,皖南事变发生了,他们的愿望永远也没有实现。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保持与党中央的联系。当敌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时,她按上级命令忍痛毁掉电台,烧掉密码。突围时不幸被俘,受尽蹂躏而身染重病,先后被关押在广丰县监狱、上饶集中营。
监狱里缺医少药,特务们不给治疗,施奇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当时,特务们把她隔离到了医务室的一间房子里,没有人照料,自己不能起床。大小便不方便,医生就在她的床板上打一个洞,让她把大小便从洞中拉出,任其流到床底下的盆子里。即便到了这个样子,特务们还逼她悔过自首,最终特务的威逼利诱也没有动摇她的信念。
在狱中党支部的引导下,难友姐妹们团结一心,提出抗议,要求监狱当局送她到医院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治疗下,施奇有所好转。其间,有一名护士非常同情她,愿意助她逃离虎口。不料,被监视她的特务识破,施奇被重新带回了集中营。反动当局以治疗为诱饵,胁迫她自首,但她宁死不屈,顽强斗争,还积极为越狱的同志提供上海、苏北党组织的联络地址。
1942年6月8日深夜,“东南分团”南迁前,施奇一息尚存。几个特务把她抬到雷公山麓活埋。当泥土全部将她埋没后,特务们看见泥土还在动,又用脚踩压泥土,直至没有了动静才离开。为了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位年仅20岁的姑娘,壮烈地失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她被誉为我军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
为了纪念这位从东湖之畔走出的新四军女英雄,2007年10月,我市在美丽的东湖之畔举行了施奇烈士铜像揭幕仪式,深切缅怀这位机要工作战线上的“丹娘”。铜像高2.5米、底座高1.2米,铜像巍然挺立,神态逼真,英姿飒爽,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铜像前种满杜鹃,两侧有桂花、翠柏掩映。
今天纪念施奇烈士,就是为了珍视历史,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革命献身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爱乡、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