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居丹荔
【关键词】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案由】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数字化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网络约车等都逐步向数字化转变。今年,市政协曹桥街道委员小组《推动“银发赋能”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助力老年人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部分老年人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导致无法申领“健康码”,不会在线预约挂号等,限制了便利生活,甚至影响出行、就医等“刚需”,代际数字鸿沟呈扩大趋势。我市于198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12.8万人,占总人口28.3%,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注重解决老年人的数字使用难题,尤其是健康、社会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变得十分关键。
“目前我市部分老年人在数字化的使用方面存在三条鸿沟,分别是经济收入有限,造成的‘接入沟’;身体技能衰退,造成的‘使用沟’;信息技能缺乏,造成的‘知识沟’。”市政协委员、曹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春玲说。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老年人使用数字化产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年轻人,其中经济成本是重要因素,不舍得购买昂贵的智能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很多老年人使用子女淘汰的旧手机,还对较高的宽带费和手机流量费望而却步。部分公共场所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但主要服务对象并不是老年人。同时现代科技服务对象主要为青年群体,老年人视觉、听觉等身体机能衰退,反应力、协调力下降,难以适应读屏时代的传播环境,在使用键盘、触摸屏时会更加困难。而且很多老年人没有使用互联网的经验,有些甚至不识字,而家庭反哺、亲友互助和社会支持不足,造成老年人难以融入信息化社会,对电信诈骗的防范力也更为薄弱。
针对三个薄弱点,曹桥街道委员小组提出了建议,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首先就要加大数字化投入,链接资源强硬件。”王春玲说,通信等部门要重点加强农村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提速降费和电信服务设施普及工作,提升老年人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可及性。同时依托党员先锋站、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现有阵地,实施数字化改造和投入,不断提升信息化和数字化服务能力,让各种数字化服务便捷地接入每个村社、家庭和老人,形成智慧家居、智慧村社。
“目前的软件开发中,也建议研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让方便、简洁、时尚的新型智能产品如家电产品一样让老年人可以‘一键通’。”王春玲说,同时建议增加为老年人设计的语音提示、到时提醒等多种贴心服务的功能。各种智能应用场景,也要注重“适老化”开发,包括使用步骤、操作界面设计,多方位兼顾老年人的体验与感受。
此外,加快社会化培训,增知长识强技能也十分重要。“建议由政府、社会与家庭形成联动机制,对老年人进行公益培训,通过进村社、养老院等形式,手把手教老人使用电脑、智能手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实现‘数字脱贫’。”王春玲说,特别是在医院、银行等城市公共服务区域开通操作步骤简单的网络自助服务,用简洁、明确的导引图,方便老人学习使用。在医疗、金融等领域,建议重视对数字信息弱势老人的数字包容,维护老年人使用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的权利。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提供基本防护策略,保护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