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全市首位战略全面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497.8亿元增加到779亿元,年均增长7.3%。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9%、12.2%。规上工业产值从1236亿元增加到1935.8亿元,年均增长9.4%……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详细地回顾了过去五年发展成就。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手硬、两战赢”,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在嘉兴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实现“四连胜”。
一个个详实的经济数据,既总结了“十三五”的发展成就,也让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金平湖新崛起的关键时期。今年又是“十四五”起步之年,我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深入实施“经济创新”工程,推进全市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全力实施首位战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背靠上海,风光无限。平湖是全省唯一背靠上海又面朝大海的县市,“2758”早已成为平湖发展的一串黄金密码。2020年,我市深入实施一体化“3510”工程,十大标志性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平湖金山两地3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省际“断头路”兴豪路整体竣工……一个个项目快速推进,展现着平湖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速度和高度。
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首位战略,对接制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平湖建设方案;加快创建全国第二批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发布实施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深化共建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推进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和上海市嘉定区、闵行区、虹桥商务区合作,运营好闵行紫竹园、虹桥协信中心等域外孵化器,让更多的科创资源导入平湖;推动市级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儿科医院等国内一流学科的合作;成立长三角基础教育联盟,启动“跨省域创新学校”建设,上海世外教育平湖学校开工建设;以及全力推进一体化标志性项目建设等。
全力发展数字经济
对平湖数字经济发展来说,2020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引进润泽信息港项目,并实现首个百亿数字经济项目当月签约、下月开工的平湖速度。2021年“新年第一会”是全市性的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新年第一签”是投资51亿元的“晶台半导体显示项目”,两者都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彰显着市委、市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平湖发展数字经济等不起、慢不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市将开展“数字行动”,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新政,紧盯集成电路、智能电子设备、智能光电、电子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平台、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数字产业,发挥好数字经济系列专项基金作用,力争在招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领军型头部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进润泽、苏宁电商等项目建设,全年确保数字经济投资45亿元以上,规(限)上数字服务业营收1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18%以上。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探索推进“5G+智能制造”新模式,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以上。完成“金平湖”乡村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建成全省数字乡村标准研究院,推进农业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过去一年,我市聚焦“科创梦”,始终保持建设创新强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定力,全力优化科创环境,省级高新区排名前移16位,智创园一期投入运营,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实施“1+4+N”“深根计划”,引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长三角分院,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7家……一个个创新步伐,汇聚起平湖前进发展的铿锵力量。
创新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今年,我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水平建设省级高新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开放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环境,全面塑造平湖在区域创新力竞争中的崭新地位。其中,智创园二期、长城汽车研发中心等科创平台开工建设;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浙工大平湖新材料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深根计划”,推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长三角分院及智能网联汽车云平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创新中心、平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落地;航天科工23所平湖实验室积极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努力打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记者 胡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