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从2016年到2020年,5年间平湖累计发放低保救助金1.5亿元,投入养老服务事业资金达10亿多元,培育新增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近300家,减免惠民殡葬费用1794.71万元……一组组实实在在的“民生数字”,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民生故事”,绘就了一幅幅幸福的“民生画卷”,也向“十三五”交出了暖心的“民生答卷”。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回首走过的这5年,市民政局始终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直面问题和难点,顺势而为、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全局工作稳步开展,尤其是在“推进养老服务”“优化基层治理”“激活社会力量”“建设大救助体系”等改革和试点工作上全面发力,编织起细密的民生保障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民政人应尽的使命和担当。”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俞鑫岗说。
创新方式
社会救助兜底稳效率高
【看点】
通过“一键核对”系统就能完成申请、调查、初审、核对、审批等低保经办环节,原先需要提交的14项申请材料也减少到只需一张身份证……2018年7月,我市最低生活保障率先在全省实现“一证通办”,来自当湖街道南河头社区的5户困难户成为第一批体验此项创新救助业务的申请对象,原先需要耗时20天时间申请办理的救助事项,他们仅用半天时间便顺利完成。
作为嘉兴市社会救助“一证通办”业务唯一试点县级市,市民政局大力深化民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智慧民政”建设,积极尝试“智慧+救助”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一键核对”平台,成功探索出社会救助“一证通办”创新实践,并在全省层面得到推广。
【盘点】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5年来,市民政局突出大救助体系建设,聚力改革创新,社会救助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印发《平湖市大救助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平湖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办法》《平湖市大救助数据更新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智慧救助”相关制度,领先开展嘉兴市低保“一证通办”“一键核对”试点工作,率先试用省级“一证通办”平台。平湖智慧救助信息系统成功入选省政府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在“观星台”展示推广。
高效的背后,是全市26个部门(单位)150多类救助和经济状况核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协作共享。为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我市还积极推进省、市大救助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工作,完善了数据共享、交叉比对、主动发现、社工服务等功能模块。
瞄准民生保障需要和脱贫攻坚任务,市民政局精心构筑“资源共享、高效联动、织网托底”的救助保障模式,在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浙江省大救助体系建设试点等的基础上,完善8大专项救助政策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强力推动“救急难”运行机制和精准识贫智慧救助系统建设,大救助信息系统本地化应用全省领先,社会救助专职社工全覆盖驻站工作,低保家庭环境改造“暖巢”行动深入推进,形成了鲜明的平湖社会救助特色。
精耕细作
养老服务举措实格局高
【看点】
金平湖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是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自2017年12月运行以来,应急服务指挥中心服务老年人5万余人次,为老人们提供了包括主动关怀、一般生活、应急等在内的各类服务。
目前,中心已有加盟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28家,可提供包括洗澡、理发、修甲、助行等服务,全市110家照料中心的数据均接入平台,养老机构床位数、收费情况一目了然。眼下,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供应商等信息资源正逐步成熟,为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提质提效注入强劲动力。
【盘点】
顺应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市民政局以省级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和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金色平湖 幸福颐养”模式。大力提升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智慧养老”服务持续扩面提质,累计智慧服务老年人超5万人次。
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是进一步提升“老有所养”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市成立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出台县市级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30)》,将养老用地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着眼于全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提升,金色阳光老年公寓新建工程、市老年公寓修缮工程按计划完成,持续推进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扩建和改造,3A级以上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市养老服务环境逐年优化。同时,对114个评为3A-5A级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给予每年3万元-8万元不等的运营补助。
优质的养老服务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基于此,市民政局启动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人员325名,有专项能力证书持证人员549名,1人获全国第二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个人二等奖、1人入选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优秀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养老服务需求面多量广,市民政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此外,积极探索和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2019年,新仓镇与上海棣华健康产业管理有限公司、银发时代(北京)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日中一带一路促进协会签约,合作共建平湖中日国际康养科技园。
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改革新动力足
【看点】
去年,我市启动了“微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首期共有38名“微领袖”参加。据了解,38名“微领袖”主要是从城乡社区治理方面有公信度和影响力的微网格长、村(居)民小组长、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中挖掘而来。
培养计划主要通过开展个案辅导增能、小组团队辅导、主题工作坊、外出参访、“微领袖”实务能力训练营等,持续提升“微领袖”基层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引领群众参与社区活动、解决共同问题、缓解邻里矛盾和培育自治精神。
【盘点】
2017年年底,我市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围绕“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的实验主题,确定“三治+三社”双轮驱动、协同推进的治理路径,以整合和重构传统乡邻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启动“新乡村、新乡邻”行动计划,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驻村服务,依托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村社党群服务中心和民情茶室、村民客堂等搭建覆盖全市的乡邻网络,推动建设以“新乡农、新乡规、新乡风和新乡情”为主要内容的“新乡邻”社区,提炼出富有平湖乡村特色的农村社区四大“邻治理”模式(生态创新型、邻域联动型、城乡融合型、多元发展型),项目成果得到民政部评估专家组肯定。当湖街道、广陈镇先后被列为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友邻善治”社区治理经验入选浙江省十大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并作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创新的浙江样本在长三角民政论坛上作推广。尤其是去年,实行全域提升试点村治理经验、推广“新乡邻”品牌,启动平湖市首届社区“微治理”创新项目征集大赛等,培育更多参与治理的社会力量及品牌项目,5篇实验区经验做法与案例在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推介宣传。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建设关系着基层治理体系的稳固。5年来,我市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全市社区建设专项经费补助,争取省级、嘉兴市级福彩公益金170万元共同用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改造升级,现有城市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服务平台。同时,每年开展村社区工作者培训超过700多人次,社区专职工作者社会工作能力持续提升。在嘉兴市内率先完成“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理规范专项行动,经验做法获浙江《共产党员》杂志、浙江卫视、《嘉兴日报》等媒体报道。另外,市民政局还指导当湖街道启元社区、独山港镇前进村分别成功打造嘉兴市首个城市、农村“居民会客厅”。
除此以外,我市社会组织也迎来蓬勃发展。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体运行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创新建立社会组织党建“1234”工作机制,并在嘉兴市首创成立社会组织党校和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中心,发布首个党建研究课题成果。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党组织41个、党员297名,市、镇、村三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2016年至今新培育社会组织近300家,累计登记560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989家;完成市社会组织创益园2.0升级建设,实现全市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全覆盖,连续3届投入203.5万元开展市级公益创投活动;推动社会组织助力“三服务”活动和“进网格送服务”,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年资金超过2600万元。
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这几年,我市始终坚持将培养专业化社工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以提升存量和扩充增量为工作重点,通过考试培训一批、社区提升一批、专业培养一批、评优激励一批,实行“三免一奖励一积分”政策,逐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初步形成“1+1+1”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去年,成立嘉兴市首家社会工作督导专委会,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库。积极推动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实现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和社工服务“双覆盖”。目前,全市已有持证社工2300多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24家,培养本土督导人才30多名。
民需驱动
社会事务服务优效能提
【看点】
“又快又方便,这样的服务真是太贴心了!”2019年10月17日,市民张先生和吴女士成了平湖首对“婚育户一件事”联办受益者,在办理结婚登记的同时,还办理好了户籍婚姻状况信息变更、生育登记。原本要跑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仅花了2分钟就完成了申请。高效的办事服务,给了夫妻俩十足的惊喜,让他们连声点赞。
为深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解决新人结婚登记时相关事项“多环节、多处跑、多次跑”问题,市民政局牵头整合公安、卫生健康办事事项,打造结婚登记、生育审批、夫妻户口投靠等事项“一表申请、平台联办、限时办结”模式,真正实现“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切实提升办事效率、推进便民利民。
【盘点】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市民政局持续优化民政办事事项标准化建设,实现117项政务网站全要素公示,9项“一证通办”,年均受理办结“最多跑一次”事项近2万件次。聚焦群众关心关切事务,实现婚姻登记、群众“身后事”办理和门牌证办理等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十三五”期间,我市办理婚姻登记22187件,并启动市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中心新址搬迁工作。“96345”便民服务热线5年累计受理量近30万件。
有力深化殡葬综合改革,积极倡导绿色文明殡葬新风。市殡仪馆改扩建工程、福陵园公墓壁葬工程、镇街道新型骨灰寄存堂等殡葬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海葬、草坪葬、花坛葬、树葬以及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等生态文明葬式得到进一步推广。
深化“智慧民政”建设,积极配合上级条线深化民政业务信息数据归集,规范有序开展低保、婚姻登记、火化、社会组织登记等数据共享。推动发展“互联网+慈善”创新运作模式,依托互联网监管信息平台落实民政重点领域“双随机”检查工作。
优秀地名文化弘扬工作成果显著,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编撰出版《平湖地名故事》《平湖地名溯源》等地名文化书籍。水库移民“两员”制度、四级管理服务机制得到全省推广,形成了帮扶、关爱、协作“三步”善治工作法。
■记者 汤智娟 通讯员 方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