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聚焦平湖两会

牛——市博物馆馆藏作品选

在十二生肖中,牛排列第二。它是中国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不怕艰辛的精神化身,也象征着由此而来的风调雨顺与国泰民安。

以牛为题材的绘画发展史由来已久,从新石器时期原始洞窟与山崖岩壁上的壁画,到周代时以牛、马、羊作为青铜器、玉器、用具等实用物的装饰,再到现存可考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出现的以线为主的造型农耕作品,直到魏晋南北朝开始有关于以牛作为绘画题材进行创作的一系列记载。在漫长的绘画创作历史中,牛作为善良、敦厚、勤劳的审美意象,创作者们赋予其更多的道德意味,将它作为正面的道德形象来讴歌、赞颂。大致而言,又可分为这样几类——

入仕进取的牛。《吕氏春秋·举难》中有“宁戚饭牛”的典故。春秋时,卫人宁戚欲求见齐桓公,惜因家贫,缺少盘缠,只得为商贾趋赶牛车。数经辗转,终抵齐国。当他夜宿于城门外之际,正逢桓公出迎宾客。宁戚站在车旁喂牛,远远望见桓公,登时百感交集,于是便敲击牛角,高歌抒怀。桓公听见所歌内容,明白宁戚并非寻常百姓,遂延请他入城,聘为丞相。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例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遁世归隐的牛。在诸多隐逸题材的绘画作品中,牛经常作为代表隐逸之意的物象之一与文学融合进入历史画卷,成为建构隐士身份过程中的艺术象征。最有名的是唐代韩滉绘《五牛图》,寓意宁愿放逸于田垄水草间,而不愿簪璎珞首拘于庙堂富贵之门。还有许由洗耳、巢父饮牛为题材的绘画故事都表达了淡泊名利、隐居不仕的含义。明代吴伟虽是宫廷画家,他大部分创作活动都是在画院之外,常画渔翁、农民、贩夫、走卒,且把渔、樵、耕、读画在一起,称之为“四乐”。田间放牧的牛。牛耕在中国农耕文化中起源很早,自古以来在农耕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牧牛题材自宋代以降,常被画院画家引以为表现主题,描绘农村生活的甘苦来贯彻统治者劝喻农桑的意图。画面多以牧童和牛儿闲适自然的场景呈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当然也有不少画家通过描绘牧牛的山水风光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民俗里的牛。春牛图在中国人心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岁时风俗“鞭打春牛”,以此表示“立春”的到来,启示人们准备春耕,象征五谷丰收之意。它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春牛图一般绘一牛、一牧童,牧童头有双髻,短衫短裤,手执柳条为鞭,或立牛侧,或骑牛背上。明代刘宗周在《人谱》中称:“六畜之中,有功于世而无害于人者,惟牛与犬。”

对于中国人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图腾载体,一个是天上腾飞的龙,一个是在地耕种的牛,一个是虚,一个是实,一个是心中的理想,一个是脚下的道路。是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而作为象征农耕文明的“牛”,总是既能唤起我们遥远绵长的回忆,更能激起踏实前行的豪情与勇气。

(本版图文提供:市博物馆戈敏)

2021-02-2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94770.html 1 3 牛——市博物馆馆藏作品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