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书礼仪之邦,我们一向重视文化教育,所谓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古已有之。唐宋以降,在形制上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学塾、社学。其中的“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因此从其性能而言,是一种宗族性、村落式的地方教育组织。最初,书院仅为民办的学馆,由当地的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宋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就与官学合并。到宋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致使书院一度衰落。从宋时起,向有的“四大书院”之说,即是“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平湖立县较晚,宣德五年从海盐析出,但文教兴盛,人才辈出,在嘉兴府七邑中科教最盛,教育最为发展。明末清初乍浦名士李天植曾言:“当湖自宣德分邑以来,鹉水东汇,龙峰远映,于是人文杰出,甲于诸邑。”康熙年间平湖知县朱维熊也感叹道:“湖邑大海回环,生其地者多钟九峰三泖之秀,以故名臣辈出,科名盛甲七邑。”地灵人杰,“科名之盛甲于一郡”,足可快慰,而倘从深层次探究,当是本土的众多世家大族乃至布衣贫民普遍尊师重教,捐资兴学,前赴后继,从而促进了地方教育、家族教育的发展,使地域人文蔚起,人才辈出,许多家族也纷纷成为文献之家、文化之族。那时单就书院而言,就有当湖书院、观海书院、芦川书院、新溪书院、介庵书院、崇文书院、天心书院、靖献书院、尔安书院、柏林书院等,蔚然可观。虽然,嘉兴最早的书院是南宋时期成立于府城的宣公书院。随着元明清三代文教上的相继发展,明代嘉兴全府有书院15所,平湖占4所,为七邑之最。清代全府共有书院25所,平湖占9所,仍为七邑之最。而陆正所创设的靖献书院,正是嘉兴最早的书院之一,且因其地处滨海,一番悉心传授,终使“斥卤之地成为教化之乡”。
陆正(1261—1323),字行正,原名唐辅,别号率斋居士。唐朝宰相兼文学家、政论家陆贽后裔。在署名为“元湖州路儒学教授华亭王昭大”所撰的《靖献先生碑》一文中,对陆正的形象与举止有几句精彩的描述——
先生丰颔长耳,笃行寡言,读书一览不再读,终身不忘。闲居下帘,静坐恒至暮不起,盛暑重衣或行赤日中,未尝汗流。旁通律吕象数之学。
可见陆正除了性情上的笃行寡言,还天赋异禀,博闻强识,触类旁通。元取代宋后,孤傲的他便与家族中的一位族父“自以家世宋臣,更名而隐”,“当是时,先生年尚少,人称隐儒”。具体的隐居之地是在广陈。元至元间(1264—1294),当局者“寤寐求贤以辅化理,遣信臣行天下罗访”,翰林集贤直学士、侍御史程钜夫便来广陈亲访求见,但被陆正以身疾谢绝。未几,不甘心的程钜夫“复与刘处士同征”,陆正“俱不就”。一身绝学却又决然不仕,陆正所热衷的到底是什么呢?一是潜心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二是亲设私塾于陈山,以“仁义礼乐”、“慎独”、“存心”为本,学规严正,重于身教。而在这过程中,北宋的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翼之显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翼之(993—1059)即胡瑷,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定堡,人称“安定先生”。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据《宋史·胡瑷传》记载:“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之礼。”而由王昭大所撰写的《靖献先生碑》就有类似记述——
尤以慎独、存心为要,学者敬事如严父焉。先生外庄内和,能以德化人,凡及门学徒与家之子弟僮仆,见人皆恭默下视,人望而知为陆先生家出也。
其门下生徒多时达上千人。诲人不倦,终是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据明天启《平湖县志》记载,“元末名士会稽杨维桢(在诗、文、画、书、戏曲等均有建树,为元代诗坛领袖,因号铁崖,其诗被称为“铁崖体”)、宣城贡师泰(历任翰林侍制、国子司业、监察御史、吏部侍郎,迁兵部侍郎。授两浙都转盐运使,历户部尚书,转漕闽海,召为秘书郎。后入翰林为应奉,预修《后妃功臣列传》。《元史》本传说他“以文学知名,而优于政事”)、钱塘陈彦博(善书,其小楷书法墨迹《跋燕肃春山图卷》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辈多客于其家”。
讲学之余,陆正也勤于著述,有《正学编》20卷、《乐律考》、《七经补注》及《克己杂言》等。
据明天启《平湖县志》载,陆正卒于泰定间,年六十三。其卒后,门人私谥为靖献(后来学者便尊称其为“靖献先生”),并改义塾为靖献书院,还颜其堂曰“师正”,设像致敬。陆正去世后归葬于广陈,墓址在广陈镇西北。对陆正的一生形状,尤其是他在朝代更迭时保全名节,更在教化一方上力追孔孟,使王昭大既满腹感慨,又心悦诚服,于是他在《靖献先生碑》的最后感怀道——
平章敛泽,乃发先生。遭时革运,栖老藏名。其名则藏,其道孔明。箕颖之节,洙泗之经。一丘掩魄,千祀垂声。
■ 金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