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仓镇石路村的姚家沼,是一个自然村落保留点,最近农户时金法的新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原先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时间久了,像危房了,子女也不放心我们住在这里。现在造新房子,子女们也很开心。”时金法说,虽然子女一直要求他和老伴跟着去城里住,但老夫妻俩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坚持要住在老屋里。而如今,破旧的老屋正在原宅基地上进行翻建,不仅解决了困扰小辈们多年的担忧,老夫妻俩的生活质量也将更上一层楼。“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农村环境变好了,马路就在家门口,出行也很方便。”一说起农村生活的新变化,时金法眼里充满了喜悦。而就在时金法家东面,姚家沼自然村落保留点上的另外两户农家,老房子也已经拆除完毕,打算建新房。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民住房改善工作,2018年将农民住房改善列入市委、市政府四大“初心行动”之首,2019年又列为市政府首项重要实事项目,今年更是将“安居梦”作为金平湖新崛起追梦奔跑8个梦之一,并列入民生共享工程的“住房大事”。
如何切实破解当前农民“建房难”,不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让“忧居”变成“优居”,从而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下足了功夫。“如何把村民建房这块工作管理职能承接好,把村民建房规划好、管理好,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同时如何展现‘金平湖’美丽特色民居风貌,对我们来说挑战性可不小。”市农民住房改善办、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科工作人员陈冲明介绍说,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站位,在国家《土地管理法》出台后,第一时间由市分管领导牵头,抽调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基层骨干等,专门成立“农房改善办”,统筹协调全市农民住房改善工作、形成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有效解决了在政府管理职能转移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村民建房管理难题。
破解农民建房难、建房慢等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农民住房改善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涵盖规划、审批、建设、验收、配套等诸多环节,是一个逐步推进,逐步改善的过程,同时村民建房更离不开制度、资源、资金等保障。我市提前谋划,2019年按照“总体稳定、彰显特色”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修编“1+X+n”村庄布点规划,全面优化城乡一体化新社区规划,大幅度增加自然村落保留点,全市自然村落保留点由原来的30个增加到107个,释放了约1.4万户农户家庭的建房压力。全面理顺村民建房管理“1+1+4+2”政策脉络,不断规范村民建房管理,在嘉兴地区率先出台了镇街道村民建房“联审联办”指导意见,不断健全制度,强调依法依规,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建房等,打通了基层办理“毛细血管”,不仅规范了管理,方便了农户,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审批时间等,相关工作均走在嘉兴前列。
自2019年以来,两年时间里,我市共新增用于农民建房建设用地面积710.6亩,共启动建设公寓房8750套,新社区已审批建房1484户,自然村落保留点已受理农户建房申请1327户,已审批建房1057户。“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还在创新做法,积极探索、谋划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农村建房‘一件事’相关办事流程。依托该平台,农户可以实现‘云申请’,管理部门可以对办事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部门之间也能实现信息共享,大大提高办理效率。”陈冲明说。
■记 者 吴振浩
通讯员 郑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