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工作其实就是记着一座城市的故事,记着那些生活的小事,为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传递新的信息,也记录下一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外人眼中的记者:风光、刺激、神秘。
家人眼中的记者:日夜颠倒、剩男剩女。
朋友眼中的记者:挺忙的、很难约。
写下这些文字之前,突然想看看别人都是怎么看记者的,百度搜索“你眼中的记者”,第一篇文字就出现了上述三类人眼中的记者。初看的时候,乐翻了,细细一看,却发现太真实不过了。
我成为一名记者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三年+”,想了好久,自己似乎没有经历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于是我给了自己一个定位,叫做“平平无奇的小记者”,想讲述一下一个平凡记者的二三事。
成为记者有很多改变。对于父母来说,改变大概就是我在餐桌上的出现次数逐渐减少。作为一个吃货,曾经早晚餐的餐桌上,我是除了特殊情况从不缺席的,而如今的晚餐时间经常变成了妈妈的一句:“你要写好稿子再吃啊,那不等你了。”早餐桌上也经常换成了奶奶的一句:“又要去采访来不及吃?那你自己买包子啊。”而对于我自己来说,“仪式感”最大的体现大概就是刷鞋的频次大幅提高。作为一个“懒姑娘”,曾经晒鞋子是一直在发生的事,但是洗鞋子的次数却是寥寥无几。而现在,城市角落,出现过一次次身影,田间地头,踩下过一个个脚印,“在路上”的生活说起来简简单单,做起来也是忙碌美好,但相对应的鞋子的积泥速度也是相当迅速,洗刷鞋子的频次也是自然而然地直线上升。
一线采访、第一时间报道应该算是记者工作的常态和“仪式感”。还记得一句激励人上进的话叫做:“你见过凌晨4点的太阳吗?”这句话可千万不能对记者说,因为他们一定会回答你,我不光见过凌晨4点的太阳,我还见过凌晨1点2点3点5点的星星和太阳呢。说起凌晨4点的太阳,还记得那是去采访收运垃圾的工人,那时候是在5点左右,平时出行要么汽车要么步行的我,那一天,为了跟上垃圾收运工人的脚步,骑上了“小毛驴”,穿梭在垃圾桶旁,感受着从未接触过的生活。
发现新闻,应该说是属于一个记者的本能。突然想起去年的某个周末,和老公逛完超市出来,看到马路上的车来车往,突然想起当时自己一直都在宣传报道的骑电动车戴安全头盔的新闻,拎着马夹袋走到了路边静静地站着开始数电动车,记得当时面对老公的疑惑,我难得装文艺地告诉他:“我想数一个戴头盔的概率出来,这样明天我的报道一定会更加鲜活。”就这样,两个人拎着重重的两袋东西,在马路边吹了半小时的风,数了1000多辆电动车。后来,这篇关于戴头盔的文字出现在了报纸上,成了记录交通安全大会战的一份纪实。
这些,都是零零碎碎的小事,却也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其实“记者”之所以叫“记者”,在我看来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守望和记录。记者的工作其实就是记着一座城市的故事,记着那些生活的小事,为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传递新的信息,也记录下一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居丹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