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湖市委党校 吴婵凤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全方位发展,直白地讲,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平湖力量。
一、我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有“新仓经验”等发展农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可以说优势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发展上的瓶颈,需要扬长避短。
从发展概况看,我市2019年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14.1 亿元,增长2.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19元,增幅8.1%。全年村经常性收入全部达到120万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9万亩,已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5个,推广“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现已初步形成了“4+3”的农副产业格局(“4”指蔬菜、西甜瓜、食用菌、水产养殖四大产业,“3”是指林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观光三个新兴产业),打造了曹桥街道食用菌、新埭镇花卉、新仓镇蔬菜、独山港镇滨海农业、林埭镇水产特色农业示范园等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与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形成“1+5”的平台协同发展体系。并与上海蔬菜集团合作共建外延基地,在广陈镇打造了全省首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目前,我市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管理,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环境全域整治、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强村富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农产品质量管理上,通过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完善追溯管理体系,建立“产地追溯+合格证”制度,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强化“三品一标”管理,现已成功创建了“金平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从发展优势看,一是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我市地处杭嘉湖平原,长三角中心区域,东临上海,西依杭州,北靠苏州,南靠宁波,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交通方便,物流便利。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质量相对较好,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可以说平湖周边都是大中型城市,尤其是毗邻上海,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大。二是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全市初步形成了“4+3”的产业格局,平湖的芦笋、蘑菇在上海市场影响很好,上海江桥市场约70%的蘑菇来自我市,而我市西瓜历史上就比较有名。我市的新兴产业这几年发展也很快,如文旅产业等。2017年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目前已经基本按照大部制、公司化、专业化原则,实现“区镇合一”实质性运行。另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整体环境良好。三是有原有品牌的支撑。我市近年来高度重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培育,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生产经营主体申报创建商标品牌。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约500件,拥有省著名商标6件(世纪鲜、群欢、金丝娘、新当湖、金平湖等)、嘉兴市著名商标19件和平湖市著名商标14件,拥有中华老字号2个。2017年还创建了“金平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我市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面临的发展困境也很明显。一是土地不够集中。我市本身境域内河流、水塘等就比较多,将土地自然分割为很多零散的小块土地,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比较分散。目前有部分土地被大户承包,部分土地仍留在农户自己手中,很多农村土地还没有整村流转,缺乏统一经营的农业主体,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客观上导致产业不够集中,较分散,规模效应尚未形成。二是农业经营主体不够壮大。现有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承包大户、家庭经营、合作社等,但龙头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够,没有能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而承包大户主要通过承包土地种植单一品种的农产品,如水稻、莲藕等,依靠相关补贴政策维持低利润经营,而现有的合作社利益联结不强,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散的家庭经营实力就更加弱小。农业经营主体的弱小限制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还不成熟,农旅融合发展规模较小且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大,可玩性不强,外来游客一般留不下过夜。总体上说平湖市目前有吸引力的新业态不够丰富,还有待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尚未找到合适的路径。三是农业专业人才短缺。农业管理人员、专业农技人才短缺,当前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人居环境已经相对优美,但相关的生活配套还不够完善,如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娱乐资源等还相对较缺乏,交通也没有城镇便利,所以导致本地的相关优秀人才留不住,而外来的人才又吸引不来。农业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当前平湖市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新仓经验”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视角探析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已经被广泛认可,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更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如何才能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在探索之中。源自我市的“新仓经验”,本质上就是“结合”、“服务”,是服务“三农”的经验做法,新时代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来看,仍能从“新仓经验”中挖掘出一些可行的经验。
一是加强“结合”,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新仓经验”的核心内容就是“结合”。当时的新仓供销社在签订结合合同时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宣传教育和合理制订生产计划,一方面向农民宣传签订结合合同的好处,一方面了解农户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以及实际生产能力,不仅加强了工农业产品的交流,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一“经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并批示肯定。以现代的眼光回头来看,“新仓经验”之所以成功有其必然性: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每一种合作本身的交易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而“新仓经验”把三大合作捏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把三种合作的交易成本简化为一个交易的实际成本支出,节约了交易费用,而这就是“结合”的最大好处。当前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过高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因为农业经营主体较分散,各自为政,农业生产者和整个消费市场的信息不够畅通,容易出现谷贱伤农。如能有一个强大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利益联结强化的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主导下的农业企业,那么就可以通过交易费用内部化减少成本,从而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二是灵活“创新”,适当延长产业链。“新仓经验”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实际上后来新仓供销社有很多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我们暂且称为广义的“新仓经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时期新仓供销社抓住时机开始灵活经营,创新思路,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养兔生产。与此同时,发展榨菜种植和蘑菇生产等,通过灵活经营,不仅实现了农民的增收,还为当时单调的消费市场提供了紧缺的农副产品。
当时的新仓供销社还“创新”发展产业融合。加工盐水蘑菇,实现农产品加工的零突破。1989年蘑菇收购高峰期,按生产量每天要收购上百吨鲜蘑菇,而供销社约定的一家罐头厂却因加工能力有限而限制收购。如果供销合作社限量收购,菇农就要受损失,如果收了运不出去,供销社也亏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新仓供销社“借锅煮菇”,加工盐水蘑菇,不但将所有的鲜蘑菇全部收购上来,确保了菇农的好收成,也增加了供销合作社自身的收益。新仓供销社还将加工后的榨菜由供销社帮助销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蔬菜加工这一产业在新仓从无到有得到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解决了当时大量不易储存的生鲜农产品难以在短时间销售的问题,而且经过加工的农产品附加值更高,增加了农民和合作社的收益。
三是精准“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新仓经验”的内涵之一就是“服务”。新仓供销社从五十年代创立开始就一直很好地秉承了为农服务的宗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办庄稼医院,为农民群众提供门诊、会诊、咨询、处方、配药等系列化服务。21世纪初,创办集村行政服务、生产生活资料连锁、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村级综合服务社,对社区内原有的商业网点进行整合、规范,并增加农资、饲料、便民菜场、图书室、乒乓室、棋牌室等经营服务项目。
为农服务是新仓供销社从创立开始就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不论什么时候,新仓供销社都能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准对接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农民缺生产资料,就帮助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农民需要提高收入,就想方设法帮助农民生产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农民需要解决生产中的农技问题,就创办庄稼医院……新仓供销社时刻想方设法为农民精准提供有效服务,可以说为每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发展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新仓经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通过对“新仓经验”的梳理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做法值得传承。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新仓经验”的这些优良的传统与做法,对我市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梳理如下——
一是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新仓经验”的核心内容就是“结合”二字。“结合”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组织化经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仓供销社通过订立结合合同的方式,把农民和国家市场结合了起来,实际上就是实现了农民的组织化生产,通过订立结合合同这种方式,把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以及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一个统一而有计划的活动。
在科技、信息现代化加快的新时期,分散的农业生产在社会化大市场中势必会处于劣势,所以更加需要组织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但我市当前的客观实际是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民生效益、社会效益,就必须实现组织化经营。我市自2008年组建成立农合联以来,在农业组织化经营方面已经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三位一体”的推广、“飞地抱团”的推进、加强品牌建设创建“金平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包括通过村集体经济招商引资创办农业企业等。这些做法都是农业组织化生产的路径。现实和以往经验都说明,我市要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通过组织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才能使我市的农产品在长三角的高层次农产品需求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二是三产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新仓经验”在其发展过程中,创新实现了农业一产与加工的结合,不仅解决了生鲜农产品不易储存、大量供应销售难的问题,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对当前农业发展来讲值得借鉴。传统农产品往往同质性较高,缺乏特色和差异性,价格往往平平,所以,这就需要除了在产品的选择上下功夫外,更多地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加大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可以与长三角地区的涉农高校合作,研发生产营养元素含量更高、外观品质更优的农产品),让生产出的农产品兼顾营养与美观,还可以在农产品的包装上下功夫,实现个性化包装,让消费者更有消费的欲望。
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激活农业相关产业发展活力,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农产品加工的可行路径,并在配套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建设好相应的物流、互联网销售、实体展销等平台,通过深化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完善收储和物流。实现“农业+”多业态发展,如“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实现农业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是强化组织领导,优化涉农服务。“新仓经验”的内涵之一就是“服务”,只有为农民做好涉农服务,才能让农业生产更加顺利地进行。当前我市要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少不了涉农服务的强化。要帮助搭建平台,减少交易成本,加强对本地农民的技术培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让农民掌握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发展高质量农业的过程中,要对目标市场有准确的定位,我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所以目标市场就要针对上海、杭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市场,这就要更加注重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长三角地区对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要切实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引导农业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与整个市场的消化能力,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满足周边市场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帮助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帮助打造品牌农业。另外,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控,包括生产中监管和最终产品的监管,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
现代人对环境、生态、民生等的需求越来越高,要留住高素质的农民,就必须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的打造、生活配套的完善等一系列的举措,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服务,要让新型职业农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优化农村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让高素质农业人才能够留得住。要不断优化农村配套服务,早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资源的城乡均衡化。要处理好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之间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留住绿水青山,因为高质量农业的内涵中不仅包括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产生更高的农业附加值,更包括绿色可持续,因此,相关部门在组织引导的过程中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生态种养技术,让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更足。让农村真正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想家园。
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社会责任感、管理科学的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市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的发展,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更高水平的乡村文旅服务,可以说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导向,所以乡村振兴目标定位就要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我市处在长三角大都市圈中心位置,农业要发展好,更加要定位高质量、高端化农业,以满足周边市场的高层次需求。这就更加需要农业经营主体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品质化。
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方式、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方式、通过家庭农产联盟的方式等。当前平湖市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主要是生产大户,也有零散的小农户,还包括一部分工商资本介入后的企业农场,农业经营主体比较多元化,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引导大型主体走规范化、科学化经营的道路,又要注重小型主体在保障自身合理权益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化规模生产,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生产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和相关服务,以不断满足长三角地区高层次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