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钱雪平 倪 颖
本报讯 “一斤蟹苗35元,能有60只左右的河蟹,养殖出来是一笔可观的收益。”广陈镇三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其观的水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儿低着头,个头喜人的河蟹“横行霸道”地在游走,一派稻黄蟹肥的丰收景象。
陈其观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种了一辈子的粮食。从农户放手的零散田地,到如今承包的1000多亩地,今年开始,他还尝试着在水稻田里投入了蟹苗,实现水稻和河蟹的共生,提升了水稻的亩均产值。
走在稻田边,可以看到金黄的稻穗弯着腰,每一片稻田边,都会有一丛丛的花草。“别看这花草不起眼,但是却有着防虫害的大作用。”陈其观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态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一丛丛不起眼的花草功能却不小,能够起到防虫害的作用,得以使用生物的手段除虫害,代替使用肥料,真正做到了绿色防控,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的品质,也增加了利润。
陈其观的种养生活还要从10多年前说起。“一开始除了自己家的田地,如果有一些周边农户放手了土地没有人打理,我也会去收拢过来种植粮食。不过一开始可没有土地流转这样的说法,收拢来的土地都是东一块西一块,零散地拼凑起了我最初承包的规模。”陈其观说,转变来源于2011年,土地有了流转的政策,他也正式开始了大规模承包种植的生活,2012年,机械化耕种设备不断完善,他更是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自己种植的同时,购入了插秧机,解放了自身的劳动力,还为其他的农户提供服务。
就这样通过几年的实践,从一开始六七十亩的小打小闹,地里尝试各式各样的蔬菜,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多亩地,从全国各地搜寻了适合的水稻进行种植,陈其观在水稻种植的路上越走越远。
今年,大家都开始在田里养鱼养虾养蟹,实现共生,提升土地产值。陈其观也没有落后,选择了养殖河蟹,总共尝试了57亩的水稻田。记者看到,养殖河蟹的水稻田和普通的田不太一样,周围开辟出来了一圈深1.1米,宽2至2.5米左右的沟,在沟里放上水,肥美的河蟹就在水里时不时地冒个泡。“我们的蟹田米也与普通的稻米会不一样,养殖田里的虫害相对会少一些,为了保证河蟹的生存环境,这一批水稻还完全采用了生物防虫害,不使用任何的农药、肥料,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查看着稻子的长势,看着沟里面偶尔偷偷跑出来“冒个泡”的河蟹,陈其观的脸上满是笑容。
记者手记:“蟹稻共生”的模式更是让稻养蟹、蟹养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水稻和河蟹共生,还提高了水稻质量和河蟹产量,迎来了“蟹田稻”和“稻田蟹”的一场金灿灿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