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锦秀
夏天的夜晚,我们期待着一只萤火虫的飞回。
小小的萤火虫,闪着光亮,在池塘边、小河旁飞来飞去,如摇曳的火苗,点亮了晴朗的夜空。这样美妙的景象,似乎已经很多年未见了。
今夏,我们特别期待这些小精灵能飞到我们的城市,飞舞在我们的身边。为了它们的到来,我们已经拼搏了七年。七年治水,我市河道水质从“普遍劣Ⅴ类”提升到了“以Ⅲ类水为主”,三次捧回了“大禹鼎”,建成了2条省级美丽河湖……
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我市处在杭嘉湖平原水系的下游,上游来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市的水环境质量。再加上我市平原河网流速低、断头浜数量多,水体自净能力差、连通性差,水质很容易反弹。尽管问题不少、难度不小,但我们始终咬定“早日看到更多红蜻蜓、萤火虫”的治水目标,抓重点、攻难点、治痛点,持之以恒改善河道水质,不断深入推进“系统治水”,治出了城乡环境新面貌,治出了水清岸美新成效。
变得“清净美”的水乡引来了红蜻蜓的回归。2017年开始,我市河道上就再现了红蜻蜓翩飞的美景,那灵动的身影、曼妙的舞姿,真是让人欢喜,但萤火虫还是没有成群飞回来。因为萤火虫对生存环境要求特别严格,它们喜欢草木茂盛、水质纯净的地域,只有在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的水域环境中才能生存。但目前我市还鲜有达到Ⅱ类水标准的河道。要让萤火虫也来栖息,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治出更清的水。
毫无疑问,治水治污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七年,我们不知疲倦,始终专注于这件大事、要事、民生事,以“治污水”为突破口,从“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三个层面入手,补短板、抓提升,不断推进治水工作取得实效。我们打好“拆治建管”组合拳,探索精细化、智慧化治水新模式,将“五水共治”工作从“就水治水”向“系统治水”深入,从“河道洁净”向“河道美丽”迈进,从“政府主治”向“多元共治”发力,解决了很多水污染根本性的问题,实现了河道水质的根本性改善。
眼下,已是七年治水的达阵夺标之年,治水攻坚战也步入了深水期。如何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得寸进尺”,争取水质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那么我们就要铆足劲、下苦功,扎扎实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工作等治本之策,完善长效机制,形成全民治水、护水氛围,坚定不移把治水工作推向深入。
红蜻蜓已经飞回来了,再见萤火虫还会远吗?相信不会远了。也许就在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