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变之十七】理念之变
【走进现场】每天早上,家住永丰西村的居民王明华就会戴上头盔,骑上电动车前往南市菜场买菜,到了南市菜场,王明华会将车按秩序停放到菜场门前的指定区域内。
“按秩序停放,好停又好开。”王明华说,以前的菜场门口可不是这般光景,车辆随意停放,她也都是“见缝插针”地将电瓶车停放在路边,虽然图了一时的方便,但经常会被堵在里面无法出去,让她觉得很是麻烦。渐渐地,她发现路上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非机动车的专属停车区域,王明华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车子整整齐齐地停放在区域内,城市变得越来越有序,她总觉得自己也该做点什么,不能再“随心所欲”了,每次停车便开始有意识地停放在规定区域。
在家里,王明华也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个文明人。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她做菜时,摘下的菜叶已经习惯性地放进了绿色垃圾袋,装过鱼或肉的废弃马夹袋则放入灰色垃圾袋。这一切,现在她已经做得很熟练,而这样的改变,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一开始我们都不会分类,也觉得分类麻烦,后来志愿者多次上门来宣传,慢慢地也就学会了。”王明华笑着说,如今绿色垃圾袋内的易腐垃圾及时扔掉,灰色垃圾袋则可以隔天扔,不光省力,家里的环境卫生也变得更好了。
除了自身观念习惯的改变,王明华还主动报名参与到了文明劝导过程中。下午4点半到6点半,永丰路与如意路口,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看到不文明行为,劝说两句,看到需要帮助的就随手给予帮助,以实际行动倡导更多市民转变文明理念。
【创建历程】自平湖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文明宣传和实践的脚步就从未停歇,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平湖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几年,在平湖各部门(单位)干部职工的带头下,全市的党员、志愿者、群众也纷纷行动起来,每周三、周五的上下班高峰时间,在全市的31个主要路口、13条斑马线前,总能看到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身影,举着一张张印着“骑电动车请戴安全头盔”“礼让斑马线”等文明标语的宣传牌,对过往的行人、车辆开展文明劝导。而各家各户,有时也会在午休时间、晚饭后迎来几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万名干部进万家,万家居民齐参与”的行动轰轰烈烈开展,几人一组,一户户敲门、一声声宣传,让文明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让文明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此外,“路长制”的实施,更是推进了市民文明理念的转变,全市38条主次干道,分派到了各部门(单位)的头上,每周开展至少一次的道路巡查,监管市政设施、督导交通秩序、维护环境卫生、劝阻不文明行为、开展创建宣传……如此日复一日的坚持,成果也很是显著,如今平湖的主要红绿灯路口,逆行车辆基本消失不见了,越线停车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斑马线前,机动车自觉停车礼让行人,行人快速穿越马路。而各家各户,垃圾分类、公筷公勺等一系列文明举措更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明的现象在平湖变得随处可见,文明的理念也渐渐在每个市民心中生根发芽。
【记者感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终目的是为民、惠民,创建过程更是需要靠民,解决群众的身边小事,其实就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几年时间,各部门(单位)的干部率先垂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以实际行动引导群众摒弃不文明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而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恰恰也是社会文明向前的最好体现。
■记者 居丹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