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付良
本报讯 今年的超长梅雨季,给蔬菜和花卉的育苗带来严重挑战,一般的普通大棚内无法正常育苗,即便勉强育成的种苗,也因植物无法进行有效光合作用,容易烂根死苗。然而,新埭镇有一家种苗培育基地,依靠现代化的高端科技,实施工厂化育苗,促使小小种苗培育,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不利状况,闯出了大市场。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新埭镇旧埭村的浙江霂泽现代种苗培育孵化示范基地,看到高大敞亮的温室大棚科技感十足,大棚里安装有风机、水车等设施,一排排刚刚培育好的蔬菜、花卉种苗长势正旺,工人们正忙着装运出售,而一边的自动化播种流水线上,工人们抓紧在播种新一批种苗。基地播种员张凯琴告诉记者,这条流水线集装盘、压穴、播种、覆土、浇水5道工序,一小时能育苗1000盘,将近8万株,相当于20名工人3天的工作量。
张凯琴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流水线,基地目前已有2条,比起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不但大大节省了人力,而且每穴一粒的播种精确度达到100%,避免了成本的浪费,真正实现了育苗的集约化、自动化、精确化。而播种好的穴盘搬到催芽室后,3到5天即可移植到大棚。“我们将穴盘放到发芽车上,然后直接进入发芽室,发芽室里增加了补光灯与加湿系统,像这种种子一般三天就可出芽。”现场,张凯琴向笔者形容道。
据了解,浙江霂泽现代种苗培育孵化示范基地是新埭镇旧埭村去年招商引进一个现代农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主要从事现代化蔬菜、花卉种苗的培育、孵化,研发展示农产品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目前,基地已建成现代化的智能温室大棚12000平方米,并与华中农大、浙江大学以及国家农业部深度合作,不但使得基地有着丰富的优质品种资源,而且有强有力的高端技术支撑。
“我们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目前为止基本实现了75%的自动化,按照温室的吞吐量和自动化程度来看,播种量能达到8000万株,出苗量大概在7000万株左右。”浙江霂泽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军说,自今年6月初正式投产以来,已揽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1300万株左右,目前场地上已播种340万株种苗,首批销售了60万株。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印象中的农业生产场所,基地还通过自动温控系统、辅助补光系统和“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形成了物联网“智慧管家”,有效地保证了在各种极端条件下,各种蔬菜和花卉苗的正常生产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