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年纪大了不能下地干农活,现在把地租出去了,一年也有3700多块钱收入呢。”上个月月底,在金山卫镇永联村与独山港镇穗轮村两地村干部的共同见证下,穗轮村村民宋金珠把自家靠近永联村的5亩地租给了上海的一个花卉苗木商,多年闲置着的土地也终于有了收益。
因历史原因,穗轮村在浙沪边界地带有近10亩土地紧挨着永联村,由于往来交通不便,村民耕种的积极性也不高。永联村村干部通过“浙·沪联防驿站”,了解到本地村民有承租意向后,第一时间与穗轮村进行了联系,就承租事宜进行多次面对面协商。“穗轮地处浙沪边界,不仅新居民多,而且民族也多达19个,因此我们用“一站二线”的制度设计,探索乡村善治之路,努力为群众办实事。”穗轮村党委书记俞锋说。
俞锋所说的“一站”,即“浙·沪联防驿站”。该站分成两个点,一个在独山港镇穗轮村,一个在金山卫镇张桥村,通过定期在联防驿站召开两地工作会议等形式,串起了浙沪边界联防之路。“我们与永联村、章桥村都是结对关系,彼此之间也进行信息共享。”俞锋说,例如在疫情期间,上海一级响应时消毒用品匮乏,穗轮村主动为张桥村提供消毒洗手液,助力其防疫工作开展,现如今,辖区的居民甚至很多金山的居民都加入到两地联防工作中来。
走进独山港镇金沙村,每户门口都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写着该户所属网格、本网格管理员及其他网格服务成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这是该村进一步推进网格化管理的具体落实。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金沙村通过联防网络,不定时将相应防控要求与新联村进行沟通,不断完善有关措施,努力实现守望相助。
“网格员是我们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次的疫情防控期间,包括寻常矛盾纠纷的解决都有我们网格员的身影。”独山港镇金沙村党总支书记凌妹说,结合防疫工作需要,金沙村广泛动员党员、村民代表、小组长,优化网格设置,精细微网格建设。以微网格为单位,实行动态监管、连心服务,打通跨省服务“最后一公里”,相互代为独居老人、困难群体代送、代购物资20余次;为跨省流动人员申请健康码、办理通行证200多次,解决他们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各种生活困难。
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原因,金沙村在上海市工作、购置商品房的村民、新居民有200多人,加之前年启动了390多户的征迁,人员流动性较大,在筑牢“线下”防疫墙的同时,两地也积极筑牢“线上”防疫网。“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做好网上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的共享,对两地务工、通商、居住等200多人分门别类进行台账式管理,做到精准施策。”凌妹说。
■记 者 冯思家
通讯员 张其良 陈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