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一首诗也是一次驰援

——关于抗疫诗歌的思考

□ 张 猛

“歌诗合为事而作”,近日,著名诗人于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灾难,诗人如果不写诗,那才是灾难。当然,在这过程中,只知玩弄辞藻的写作是无德的。确实,能迅疾而起的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对阅读者的感染与鼓舞,是其他文学样式所难以比拟的。不早也不晚,就在我们辞旧迎新的这一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时间,整个国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运转了起来。

国遭大难,人心惶惶。突然间,国人的生活转了个弯,从过年的喜庆欢乐气氛中转入到了对未知传染病及其可能导致的疼痛和死亡的惶恐不安中。中华大地,封道堵路,家家户户关门锁窗,除了必要的食物及药品采购外,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和家人关在了室内;除了奔赴防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守土有责的基层工作人员等逆行者。现实中的交通受阻之后,网络上的联系更加活跃起来,微信圈里、微博圈里充满了不断更新的疫情数据和真假难辨的救防事例,悲观的、痛苦的、哀伤的情绪统治了一月最后几天的网络公共空间。二月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前期的惶恐和躁动之后,社会逐渐有序起来,人心也逐渐安定下来。在各级文联和作协组织的强烈呼吁下,稳住心神的诗人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纸笔,鼓舞士气,共战疫情。于是,一大批抗疫诗歌佳作应运而生了,如《浙江作家》微信号推出的系列组诗“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浙江诗人》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浙江诗人抗疫诗歌特辑”等;年逾古稀的老诗人黄亚洲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我只能让我的心,跟随你们去武汉”、“求战书上,这些螺纹的形状”等诗句;我市诗人吴绍楼的《她,就是中国》、殷建中《出征——致我市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谢伟罡的《那双天使的眼睛》等,都是颇具感染力的诗作。

然而,在抗疫诗歌创作总体向好的形势下,也出现了某些不合拍的异样声音,甚至是突破底线的辱骂篇章,如云南某诗人《仰望天空》“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我在云南彝良/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来我家过年的想法……”甚至有匿名作者写出《我要感谢你,冠状君》:“我要感谢你,冠状君,因为你让我看到了一种甘露叫——白衣天使永远没有变!”上述诗句中“湖北佬”、“冠状君”、“甘露”等恶俗或变态的提法,伤害的就不单单是民众的感情,而是民族的尊严。

诚然,抗疫诗歌存在赞美、歌颂鼓励或质疑、批判、反思等种种价值取向,但这些本质上都是以诗抒情言志。大疫当前,诗人既要“感情用事”,也要理性以对,要帮忙而不是添乱。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幸”在何处?是有话可说,有诗可写,或登高一呼,或低头沉吟,都只为勠力同心,以特有的感染力引导大众共克时艰。当前的抗疫诗歌是诗人对全国民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共同抗击严重疫情事实的主观反映。过一段时间,当疫情过去,抗疫诗歌很有可能会成为全民抗疫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文化现象。到时,文学史家给予抗疫诗歌的论定,我们希望是肯定居多;当然要剔除那些非诗歌的粗制滥造,以及缺乏艺术水准的口水或吼叫。

抗疫诗歌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其核心功能在于鼓舞当下。面临重大社会事件时,我们当然希望诗人能够创作出杜甫“三吏”、“三别”之类的千古名篇。但是,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杜甫同时代的诗人是否也曾创作过大量反映安史之乱的诗篇呢,流传至今的又有多少呢?想到此,也就释然了。目前,诗人的紧要之务不是质疑或批判,也不能只是歌颂,更不能辱骂、拍马屁、变态,而是要鼓励,鼓舞士气,共渡难关!我们判断抗疫诗歌创作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看其能不能成为经典,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抒发国人的真情实感,担当全民抗“疫”的号角,发现抗“疫”民众的真善美。疫情是每一个国人的灾难,除了冲锋在前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顶级医学专家和广大医护工作者,我们大多数人是手无寸铁的弱者。敬佩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向他们致敬!广大诗人以及绝大多数的守在家里的人,既然不能冲锋在前,那就在后方做些稳定工作吧,先把自己稳定,再把自家稳定,同时拿起纸笔,为社会稳定做一点微薄的努力。一点又一点的微薄汇集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取得抗“疫”胜利的巨大力量。

实干兴邦!面对疫情,诗歌作为文学的轻骑兵,要走在时代前列,充分发挥培根铸魂的功能!鲁迅先生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当下,诗人要化悲痛为力量,“把悲伤的眼泪化作进击的勇气”,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品格创作更多容易传颂的短章去驰援抗“疫”。待春暖花开,举杯同庆,同缅逝者,共敬生者!

最美的勒痕 陈小培 作

2020-03-03 ——关于抗疫诗歌的思考 12 12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2965.html 1 3 一首诗也是一次驰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