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在床上总好过人不在了,只要她在,家就是完整的,我还能跟她说说话,孩子们回家还可以喊妈妈。”这是20多年来陆天法对前来安慰他的亲朋好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1997年前,他觉得日子一天天很有奔头,夫妻勤劳,儿女双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1997年后,他觉得过得也还不错,倾尽全力救回了妻子,还怕什么,只求两口子能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
■记者 丁阮育 钱澄蓉 通讯员 倪春军 成 超 摄影 王 强
由丈夫推着散步的丁玲玲觉得很满足
组成幸福家庭
这些时日,曹桥这个盛产杜瓜子的街道到处浸润着收获的喜悦,空气中更是弥漫着炒瓜子的醇香。石龙村沿马路的一家小食品厂里,陆天法就在那工作。他身着墨蓝色的工作服,手中的铲子上下纷飞,背影有些伛偻却又很坚定。休息时,大多数工人都会脱下手套端起杯子呷口茶,拉拉家常,而他则是匆匆赶向不远处的家,因为那里有他瘫痪在床的妻子丁玲玲。
“上午感觉怎么样?要上厕所吗?水要喝吗?外面不冷又有太阳,要不要推你到场上晒晒太阳?”刚跨进门,陆天法就迫不及待地这样问道,生怕晚一刻,妻子就会有不舒服。而每每这时丁玲玲总会很欢喜,爽朗地应道:“好啊!”他会推着她到场前,拿条毯子盖在腿上,如今这双腿已经不能再行走,他要做的便是妥帖地照顾好,因为他了解,妻子现在所有的坚强乐观都是源自于他。
身边的人大都知道,他们这样的恩爱,从相识起便已开始。
1980年的春天,22岁的丁玲玲来到大队开插秧机,上班第一天,她就遇上了另一个小伙子。对方高高大大,笑起来很好看。“你一个姑娘也开插秧机啊?来来来,我教你啊……”年纪相仿的两人没有什么代沟,一个乐意教,一个虚心学,很快便熟识起来。身边的亲戚朋友也乐见这样的场景,等到那年秋季,一个村的熟人便做起了媒人:“你们呀,这样要好,要不试试谈谈朋友看看?”丁玲玲瞬间红了脸,而陆天法则在一边憨憨地笑着。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安安静静的呵护。从那天起,丁玲玲的父母家似乎多了个儿子,水缸里的水永远都是满的,稻子总有人抢着帮忙收割,柴火总是天没亮就劈好了,房前屋后有个修修补补总也不缺人……陆天法勤勤恳恳地帮着丁玲玲家忙前忙后,她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5岁那年,她嫁给了26岁的他。农村人淳朴善良,结婚那天,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拉着她的手说了句:“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
婚后的生活很美满也很充实。那时的陆天法继续开着插秧机,农闲时会帮着村里做血吸虫病检测,而丁玲玲则是来到不远处的袜厂工作。夫妻俩勤勤恳恳,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没多久,他们的女儿出生了,7年后,又迎来了儿子的降世……“那时的我觉得自己真的太幸运了,一心只想努力工作,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日子。”陆天法说。
每天中午陆天法都会赶回来给丁玲玲做饭菜
厄运悄悄降临
只是,这样的幸运并没有长长久久地眷顾他们一家。
丁玲玲始终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从1997年上半年开始,她总是觉得身体有些说不清的不舒服。“先是腰麻麻的,然后从腰一路麻到脚上,有时是一会儿,有时是一阵子,再后来越来越频繁,麻得也越来越久,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但要强的丁玲玲只当是自己农活干得累了,并没有太当回事,直到那次收晚稻时。“那天突然头很疼,然后就神志不清了,人也迷迷糊糊的,我想站起来,结果怎么也走不动了。”丁玲玲说。得知消息的陆天法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带妻子去了上海,辗转了几家医院后,最终医生确诊她患上了脊柱内膜瘤,压迫了颈部神经。好的消息是妻子的病能手术治疗,不好的消息便是这个病特别容易复发,手术的成功率也不高。没有任何的迟疑,陆天法立刻开始联系医生,筹钱为妻子动手术。那次手术花费需要4万多元,在那个时候,4万多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农村都能建起一幢楼房了,陆天法没有这么多钱,就到处去借。在他的心里,只要妻子能好起来,借再多的钱都没有关系。“她还那么年轻,我总要搏一搏的。”陆天法坦言。
颈部动手术,其实风险很大。医生告知陆天法,不手术很快就要瘫痪,但手术也只有三成的成功率,很有可能会下不了手术台。手术前一晚,瞒着妻子病情的陆天法一整天吃不下饭,睁着眼睛看着窗外从漫天星辰到黎明初启……
令人惊喜的是,那次的手术很成功,压迫神经的瘤被清理后,丁玲玲能够站起来了。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恢复,她又像以前一样可以工作了,这让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陆天法以为丁玲玲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但6年后,丁玲玲又一次因同样的病情而去上海手术。那次手术花了8个小时,手术虽然成功了,但这次的正常生活只持续了3年。3年后,丁玲玲再次病发。但这一次,已经没有专家肯做手术了。那一天,拿着病历卡的陆天法迈出医院大门后就蹲在路边嚎啕大哭,他第一次感到深冬的上海街头是如此的寒冷,冷到他快没有办法呼吸了。可是哭完的他,又不得不赶紧擦干眼泪,因为彼时的妻子已经站不起来了,没有他的照顾,她活不下去。
陆天法承担着全部的家务
贴身悉心照顾
“玲玲,医生不敢给你手术了,那我们回家吧,以后我伺候你,哪怕只能躺在床上,我也会让你过得好好的。”面对愁云笼罩的妻子,陆天法只能用言语鼓励她好好活下去,用承诺支撑起她生活的希望。多年的夫妻感情,丁玲玲懂陆天法,她拉着他的手说:“只要你在身边,我躺着也能活下去。”那天,陆天法强忍着眼泪,收拾了一下行装,带着妻子回家了。
从最后一次出院回到家的那天起,陆天法就开始全面地负责起妻子的起居并且担当起“保健医生”的职责。随着妻子的下半身知觉越来越弱,吃喝拉撒基本都需要陆天法帮助,家里做饭、洗衣、搞卫生的活也都落到了陆天法身上。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陆天法忽略了给妻子翻身、按摩肌肉,没过多久丁玲玲身上就长出了褥疮。眼见妻子身上的一块红斑越长越大,陆天法着急了,马上将妻子送到医院。最后,辗转到了嘉兴,通过植皮的方法才将这褥疮治好。褥疮之症来势汹汹,险些要了丁玲玲的命,这让陆天法倍感自责。从此,褥疮这两个字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坚决不能让妻子再长褥疮了。”
再次回到家以后,陆天法给妻子添置了轮椅,让她能离开床,到外面坐坐,每天还要定时给妻子翻身。妻子睡着了,他就给妻子按摩,生怕她的肌肉一直萎缩下去。特别是晚上,总要帮妻子更换几个睡姿。而也是从那时起,陆天法从没睡过一个整觉,至今20多个年头了,如今陆天法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每这时,丁玲玲总是格外心疼。“我不累,每晚醒来,看见你在身边我很踏实、很安心,你好好睡觉就行了。”陆天法总是这样说。
最难过的日子就是夏天了。由于丁玲玲大小便失禁,陆天法给她用上了尿不湿。可时间一长,陆天法发现尿不湿有弊端,很容易导致红屁股。看到红屁股,陆天法就担心长褥疮。于是,他就开始用杜经布包裹妻子的臀部,这样就透气了,效果也好了很多。只是这样一来,陆天法的任务更多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去看看湿了没有。这样,他就再也出不了远门了,平时工作也只能在家附近找一些零活,而村里人也都知道陆天法和丁玲玲这一对患难夫妻的故事,只要有合适的活,都主动推荐给陆天法去干。
陆天法推着丁玲玲出门
信守诺言不弃
“只要玲玲安安稳稳的,其他的事都可以放一边。一直守着也是幸福的事。”陆天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以来,陆天法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妻子和挣钱养家的重担,再苦再累都不将愁绪带回家,而对于丁玲玲来说,陆天法带给她的是无限的温暖和永远的阳光。这样的相处也练就了丁玲玲坚强、乐观、体贴的个性。在亲戚朋友眼中,那么多年,从来没有见丁玲玲掉过一次眼泪。而事实上,陆天法出门上班的这段时间,丁玲玲并不轻松,有时她想减少陆天法回家的次数,尝试着自己翻翻身,于是便用手撑起自己的上半身,而对于毫无知觉的下半身,她便用一根豆扦棒,将腿送过去,时日一久,丁玲玲的腿上、撑棒的手掌心就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那根豆扦棒也被磨得光滑无比,乌黑锃亮,而夫妻俩携手生活的决心也被“磨”得更加坚定。
2009年,小儿子中专毕业,本打算在家帮着父亲照顾母亲,而陆天法夫妻却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儿子去当兵。“你从小就想当兵,你妈有我照顾,现在你长大了,就应该去部队锻炼锻炼。”“不用考虑我们,你还年轻,就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陆天法和丁玲玲深知孩子有当兵的意愿,就极力支持他去做。第二天儿子就去村里报了名。那年冬季送兵,陆天法叫了辆车,带着妻子去送儿子,这也是丁玲玲这么多年为数不多出远门的日子。看到送兵车载着儿子驶向远方,陆天法紧紧地握着丁玲玲的手说:“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生活,而你有我,我一直陪着你。”那一刻,始终坚强的丁玲玲落下了泪。
从那时起,夫妻俩也打定了“不给儿女添麻烦”的主意,儿女无论是去何地就业、无论成家后定居哪里,夫妻俩都无条件支持。无论丁玲玲是头疼脑热还是心情不佳,陆天法都自己扛起了照顾的职责,哪怕自己心里担心得要命,只要能自己解决都不依赖和麻烦子女。
无法朝九晚五地上班,陆天法不能去企业,靠着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家庭收入不高,但他们一家的生活也得到不少人的关注。“自从妻子瘫痪,我开始变得越来越知足了。”陆天法说,除了他自己打工的钱,政府还给了低保,家里有了生活上的一些保障。特别从2018年年底开始,丁玲玲被村里列入重残对象,享受了重残护理险,专业护理人员上门为丁玲玲服务,比如擦身、剪发等,由此减轻了他们一家的日常负担。护理员每次上门,陆天法都会陪在一旁,学学专业护理手法、问问妻子的一些症状,以便更好地照顾丁玲玲。“我真的从心里感谢这些好政策,有了这样的帮助,让我感觉生活更加有奔头了。”陆天法说,只要丁玲玲安安稳稳的,其他的事都可以放一边,一直守着也是幸福的事。如今的他别无所求,只求两口子一辈子携手。
一年四季悉心照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