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点:垃圾分类用上人脸识别
新闻事:广陈集镇社区垃圾分类新举措
走到垃圾桶旁,垃圾桶就会自动开盖,靠近机器刷一下脸,投放垃圾的住户信息就能够自动识别。正值定时定点投放时间,广陈镇金龙佳苑住户冯雪中拿着早已分类好的一袋厨余垃圾和一袋其他垃圾来到小区门口的定时定点垃圾投放点,将垃圾袋内的垃圾准确倒入了相应的垃圾桶内,污损的袋子也放入其他垃圾的桶中,而干净的袋子他还会带回去循环使用。
“以前每次倒垃圾都得揣着一张卡,依靠卡的感应才能记录垃圾投放信息,难免会忘记,现在方便了,只要过来刷刷脸,就有投放记录了。”冯雪中说,如今每次扔完垃圾,他还会在旁边的水龙头下洗干净双手,即使是扔垃圾也能保持卫生和干净。
垃圾分类事关绿色发展,事关生态文明,事关风尚引领,是一场深刻的环境变革。那么如何把这件关键小事办好、办实?如何破解居民小区源头分类难监管和难追溯的老大难问题?去年6月,广陈镇创新推出小区定时定点投放,并将居民手中的二维码卡片换成了3米以内自动感应的卡片,今年1月1日开始,技术再次提升,在广陈集镇社区分类中正式采用了通过人脸识别实现垃圾分类投放的精准溯源新举措。
“垃圾分类使用人脸识别之前,我们使用的是感应卡,虽然不需要居民自行刷卡,但居民投放垃圾依然需要带着卡片才能感应。”广陈镇副镇长张建军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的居民还是会嫌麻烦,不愿意带卡投放,造成智能设备无法正常获取相关居民的第一手资料。而用上人脸识别后,居民在平常投放垃圾时只要走到垃圾桶前,完成投放动作后设备就能自动获取到相关信息,居民普遍反映投放垃圾较之前的智能分类设备方便了许多。
“在还没有实现人脸识别以前,为了掌握居民源头分类情况,需要通过给每家每户发放印有二维码的塑料垃圾袋,采用定期扫码抽查的形式来了解居民分类的基本情况,但这种做法面广量大费钱费力,而且垃圾袋本身也是一种‘垃圾’。”张建军说,如今的广陈镇不统一发放垃圾袋,倡导居民使用购物闲置的袋子装垃圾,还提倡开袋倒垃圾,使得干净的垃圾袋可以循环使用,进一步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通过人脸识别后,更是省去了志愿者每天辛辛苦苦翻垃圾桶扫码的人力成本,进一步降低了分类的运行成本。
■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徐冰艳